目前分類:科技產品評測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機殼就好比電腦的衣服,除了負責裝載電腦裡面的重要零件,也是整台電腦是否賞心悅目的外皮。現在組裝電腦的風氣的確沒有以前那麼風行,以價位來區隔的話,M型化的趨勢是越來越嚴重,所以在有限的預算之中,電腦機殼往往被分配的預算大約不會超過一千五左右,因此千元的價格指標,可以說是目前主流市場中一個很重要的必爭之地。

 

來自德國的Sharkoon,是一家專做電腦周邊零件的廠商,以德國人的設計標準來提供物超所值的電腦周邊產品,這次要推出的就是以千元為主的標準大小電腦機殼產品,產品代號VG4-W,中文名稱為狂風者的機殼。

 

 

VG4-W,這個W顧名思義就是Windows的意思,也就是側板開窗可以看到內部的用料,在千元機殼產品來說也是比較少的手筆,機殼外箱標示著它有兩組USB 2.0,兩組USB 3.0以及33.5吋硬碟跟42.5SSD硬碟槽,對於主流電腦的擴充需求來說也是相當足夠。

 

 

側邊有標示產品的重量,機殼本體淨重3.7KG

 

 

另外一邊標示的是產品顏色,VG4-W比較特別的變化是在於機殼內部固定主機板基座的顏色,搭配前後風扇不同的LED顏色作變化。

 

 

產品本體是全部霧黑烤漆處哩,整體質感還不錯,兩邊的側板為了方便走線,都有隆起的空間。前面板也有作一些造型設計讓整體看起來不會太過單調。

 

 

 

前方的I/O全部集中在機殼的中央,電源開關按鍵與重置鍵與機殼本體的造形融為一體,左右兩邊白色的部分就是LED指示燈,右邊USB 2.0兩組與左邊USB 3.0兩組,中間為音源與麥克風輸入。

 

 

前面下方的進風口,Sharkoon VG4-W設計的還不錯的,挺像是變型金剛的感覺,搭上簡單的Sharkoon LOGO,別一番風情。

 

 

底部四跟制震腳墊的用料也不若一般便宜機殼隨便安個軟墊,下方電源供應器的散熱孔也有濾網,雖然不是可抽換式的,但至少這在千元機殼產品上也不多見。

 

 

背後的I/O一覽,現在千元機殼也都把電源下置,但VG4-W除此之外居然也提供了水冷出口,不過內部空間可能也放不下小型的水冷幫浦,外接是無可避免的了。

 

 

打開側板之後,裡面醒目的主機板基座顏色,的確也是目前機殼產品中不常見的主打特色,更難得的是前後風扇與這個顏色互相輝映,讓電源啟動後,透過側板可以看到更不一樣的風情。

 

 

配件包的部分比較令人玩味些,居然有提供了一個前I/O轉接架,一片後I/O檔片,然後就是螺絲包。

 

 

2.5吋以及5.25吋的支架,VG4-W也採用了免螺絲的設計,不過這個免螺絲的鎖片有點不是很好鎖,主要的理由是塑膠扣具與支架接觸的面積太小。

 

 

硬碟槽的部分並非模組化設計,但已經將中高階機殼流行的設計元素給容納了進來,首先在2.5吋的部分因為保留了顯示卡安裝的空間,讓高階長卡安裝不在是問題,接著是2.5吋與3.5吋的硬碟安裝方向也為側邊,讓走線可以全部安排到機殼另外一邊去。

 

 

主機板固定的部分也開了許多背板走線的空間,CPU處理器的背部開孔位置也很大,更是方便直接更換散熱器,在千元機殼看到這樣的設計讓人覺得頗為超值。

 

 

風扇是透明帶LED的設計。

 

 

前方面板下也有一組進風的風扇。

 

 

前方的濾網部分的設計也不太一樣,固定的方式採用透明的塑膠腳座在四周跟中央固定。

 

 

接著是實際上機,採用msiZ97 Gaming 3主機板,搭配I7-4770,以及GTX 660 TiOCZ 1000W的電源供應器。

 

 

顯示卡的容納空間的確可以長達30cm,高階顯卡也可以放進來了。

 

 

後方I/O一覽,其實這種千元機殼受限於成本關係,即使本體的鋼材有達到0.6cm,不過在許多地方還是有些低成本的薄鋼材料件,像是後方I/O檔片的部分,非常的薄,手指出點力就可以彎曲,只是這些檔片在安裝介面卡的時候都會取下,倒是不用太過介意。

 

 

後方走線的空間預留的還頗有彈性,而且也有保留固定線材的穿孔位置,而CPU背板的開孔更是非常的寬闊,讓更換散熱器不需要拆卸整張主機板。不過還是有個缺點,就是CPU 4P電源的走線無法從背板進去,因為開孔的位置已經被主機板擋住了。

 

 

通電後,前後都會發出藍色的LED光芒。

 

 

雖然你說大凡機殼不就都是長那個樣子? 但是以千元左右的價格來看這款Sharkoon VG4-W狂風者,它的確是在價格、用料跟設計上取得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平衡點,電源下置、兩組LED風扇,透側窗格,30cm顯卡容納,免螺絲扣具,前方與下方的濾網,這些都是同級產品少見的齊全,有些要嘛就只提供一組風扇,要嘛就沒有濾網設計,如果全部都具備,通常售價都會超過15以上,因此Sharkoon VG4-W狂風者可說是非常超值的機殼產品,您若是想要找一款具有點設計感,用料還可以的機殼產品,這款是很值得推薦給您。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ROG家族,就是一個主機板中的跑車概念。

 

ROG,對於一些熱血的電腦DIY玩家來說,這三個英文縮寫代表的意義就是頂級玩家精品,這是主機板大廠華碩在幾年前開始經營的高階副品牌。ROG就是Republic Of Gamer的縮寫,中文稱為玩家共和國,不過大家更喜歡叫它做"敗家之眼"。它的品牌Logo就是一個紅色的左眼,給人強烈的印象。大家所熟知的當然還是ROG的高階主機板以及高階顯示卡等產品系列,雖然要價不斐但玩家們仍然已擁有ROG產品為目標,甚至在國內外有瘋狂粉絲從最早的ROG系列產品一直收藏到現在,雖然很多舊世代的主機板可能都已經派不上用場了,但也從這邊可以了解ROG的魅力有多麼驚人。

 

 

GX滑鼠系列在官網上還有資料,但都沒有些很突出的產品特色。

  

ROG既然以玩家為依歸,那麼開發玩家電競用品也是ROG團隊的目標,這次要介紹的這款ROG Gladius就是真正代表ROG精神的最新電競滑鼠產品。其實ROG並不是第一次作滑鼠了,早期有GX系列的產品,不過沒有多大的特色以至於在市場上反應不大。但這款Gladius滑鼠,則是ROG自己設計開發的模具,而且在功能上可說是一款集眾家大成的電競滑鼠。

 

 

設計感強烈,一支具有靈魂的電競滑鼠

 

 

包裝自然不用多說,一貫的ROG黑紅風格。

 

 

在官方網站上,也有一支很酷的3D分解動畫,介紹ROG Gladius的用料與功能特色值得一看。產品包裝背面也有這個功能介紹圖,建議您先看過才能知道手上這隻滑鼠不只是單純的電競滑鼠而已。影片介紹  

 

 

這種包裝的方式就是可以讓有意購買者直接用手去體驗一下是否大小方面適合自己的手掌感覺,基本上Gladius也是選擇絕大多數使用者合用的尺寸來做研發。

 

 

首先我們來看看配件的部分,Gladius提供了一個攜行袋,這隻滑鼠有個很棒的構想,就是提供了不同的線材並且模組化,讓你可以更簡便的出門跟在家使用。

 

 

它提供了兩組線材,一個是有編織線的線材,長度2m,適合擺在家中從電腦主機佈線到桌面,另外一條比較短的線材,適合與滑鼠本體一起攜帶外出使用,這樣模組化的設計也讓用戶在拆卸滑鼠時非常便利,無須要改變自己太多的使用習慣。而接頭部分也都採用鍍金增加訊號阻抗。

 

 

其他的配件還有鐵氟龍的鼠貼,ROG敗家之眼的貼紙,另外還有微動開關。是的,這是一個允許使用者自行更換微動開關的設計,這對於重視按鍵微動按壓行程跟回饋力道重視的玩家來說真是個福音,除了它本身提供兩組不一樣的微動以外,也代表用戶可以簡單的自行更換這個零件,也貫徹了ROG DIY的精神。

 

 

重現IE 3.0的感覺,Simple is the best

 

 

第一眼看到這隻滑鼠的本體,你可能會覺得跟一般那些重視外觀設計的滑鼠有點落差,但你仔細端詳之後,就知道為什麼回歸簡單的設計才是最棒的。對於滑鼠玩家來說,微軟的I.E系列是一款不得不提的經典滑鼠,它整個外觀上面就是非常的普通,但在細節部分卻又有很多人體工學的舒適設計,真正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才能發覺它的好與耐用。ROG Gladius的產品經理本身也是一個玩家,他覺得再怎麼樣張牙舞爪的滑鼠,只要握了一段時間不舒服,不管它有多少的功能,終究是一支只能看不能用的垃圾。所以Gladius在功能之上首先最重視的就是人體工學的舒適感,但也讓它的外觀就顯得樸素。

 

 

Gladius是一支右手鼠,這點從左邊腕托部高到右邊低可看出來,在尺寸上面也屬於中等大小,女性玩家也可以兼顧的到。為了長久使用的舒適感,前方按鍵的按鈕部分也設計既寬又長,讓手指施力可以藉由一點槓桿原理來省力,不按的時候也可以成為手指頭的休息區。

 

 

前方模組化接頭的部分設計得很像是跑車前方的引擎氣栅,顯得霸氣。

 

 

側面也是它人體工學的設計,拇指部位休息區採用馬雅圖騰設計的橡膠止滑墊。在滑鼠表皮部分,許多滑鼠都會採用的皮革漆表皮它則完全放棄,因為那個材質會讓滑鼠用一用變的相當噁心,更何況台灣潮濕悶熱,加上個人手汗因素的話一下子就退漆了。於是ROG團隊自己調配特殊的金屬灰漆面,既可以降低手汗造成的手滑狀況,也有效代替了皮革漆用久了退漆問題,在觸感上面竟有種金屬面的觸感讓人覺得十分的舒服。

 

 

右側也同樣有馬雅圖騰的止滑橡膠墊,另外左右兩個按鍵採不對稱設計,是剛好符合手指頭實際放上去的距離,這一點也是人體工學的細節表現。而滾輪則是採用ALPS引擎解碼讓滾輪定位更為精準設計,這裡也裝上了會發出紅光的LED提升ROG的戰鬥氣氛。

 

 

底部四片大面積的鐵弗龍鼠貼以及最高可達6400 DPI的雷射頭。還有模組化線頭的固定開關,沒有其他多餘不必要的設計。之前曾有廠商把OLED或者LED顯示作在滑鼠底部,一開始用的時候還會翻到底部看現在的DPI是多少,久了你連翻都懶得翻,但那個OLED可不是不要錢的,也都算在你成本內。另外還有一種滑鼠流派是重視滑鼠重量的,因此增加砝碼可以自己控制重量。這個功能真的是見仁見智,但我詢問過我的前電競國手朋友,到底他會不會自己去換這些東西,我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底下可以拆哦?可以換砝碼?",不過沒換又沒差,換了也不會變的更順手,搞不好因為太重反而破壞手感"。所以這些噱頭的設計在Gladius上面都是不必要的。

 

 

一兼兩顧,我的ROG手機充電線

 

 

採用Micro-USB設計,既可以提供ROG Gladius訊號與電力,也因為採用標準規格設計,因此還可以幫助你的智慧型裝置充電,這真的是我最屌的一條手機充電線了,因為它上面有著拜家之眼的LOGOROG的產品經理有考慮另外販售這個線材嗎??我想多買幾條放在家當充電線用。

 

 

換微動開關輕鬆DIY完成

 

 

把微動開關的座改成模組化,這樣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更換想要的微動開關,不過首先還是得要把滑鼠打開。底部由四顆螺絲固定,但須要先拆鼠貼,這裡有個缺點就出來了,因為每拆一次就得浪費四片鼠貼,但是配件包只有一套可以更換,其實在設計這個模組化的時候,應該也要把這個耗材的更換考慮進來,所以固定的螺絲就不應該設計在鼠貼下方才對,也希望ROG這邊能針對這個缺點做改進。既然要提供給人DIY換裝,那麼這裡是否應該設計的更親民些?

 

 

 

拆掉螺絲之後,就可以把滑鼠上蓋打開,可看到電路板跟內部用料設計。

 

 

微動開關就在滾輪的左右兩側,用手輕輕拔起即可。

 

 

左邊是出廠預設搭載的歐姆龍微動,編號D2FC-F-7N(20M)是中國製的可耐2000萬次按壓。右邊則是在配件包內替換的微動,編號D2F-01F,是日本製的金屬接點可耐10萬次。按壓聲音來說,中國製的比較清脆,日本製的聲音比較悶,按壓觸感來說中國製的比較輕,日本製的比較重。微妙的差異性可能對於手感比較講究的玩家來說是有決定性的致命因素。拿鍵盤的Cherry軸的感覺來說,同樣是機械軸,卻有聲音跟手感的差異,這些微動開關也是如此,就看個人的喜好了。總之,拆卸跟安裝都不算困難,直接換好鎖回去貼好鼠貼馬上就可以使用。其他原件像是滾輪跟電路板都固定的很好,不會因為拆卸而有所影響。

 

 

多種可程式化功能調整,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感

 

 

Gladius的硬體上預設值能直接切換的功能就是高/DPI,剩下的細部調整就要搭配的名為Armoury的軟體來做調教。這個軟體也很簡單易懂,首先是關於按鍵定義的部分,八顆按鍵功能都可以重新定義,相對於有些滑鼠已經進化到230顆按鍵,奉簡單就是最好的原則,對於ROG的產品經理設計理念來說,這八顆按鍵就已經足夠使用了。

 

 

第二頁的Performance項目中,可以調整高/DPI,最小400最高6400,預設值是4001600,右上則是敏感度的加速與減速,中間則是角度校正的功能,對於高速移動跟狙擊準確度有明顯的幫助。而右下則是回報率,從125-1000可調,都完成調整後按下SAVE,會即時寫入滑鼠的CMOS中並且馬上套用。

 

 

第三頁的功能則是把那個呼吸燈效果的敗家之眼LED的點亮方式做修改,你也可以把它關閉,這部分都開放給玩家自行調整,不過關了就沒有ROG那種感覺了啦。

 

 

第四頁的校準功能,是針對不同種類的鼠墊進行校正,它支援許多材質的鼠墊,也可以自己手動校正,對職業選手來說是個很棒的功能,你可以搭配自己喜愛的專用鼠墊加上滑鼠本身的校正,讓每一張鼠墊都能發揮所長。

 

 

實際測試手動校準鼠墊,意外發現它可以提鼠提到這個高度都還能保持偵測,這個光學頭的功率表現相當不錯。

 

 

自動韌體更新,提升穩定度表現

 

 

與主機板的BIOS相同的地方是滑鼠也有自己的韌體版本,而不同的地方是滑鼠更新為自動搜尋自動升級,BIOS比較被動一點。

 

 

韌體更新很快就可以完成,完成後等待一下滑鼠自我重新啟動就OK了。

 

 

電競選手意見加持,功能眾多但每個都實用的ROG Gladius

 

 

這隻滑鼠的特色就是取各種的優點集合在一起,但也絕非硬塞一些雞肋的功能,以玩家最常用到的部分做考量,開發的過程中,也實際跟現役電競戰隊的選手討論與測試,讓電競滑鼠不再只是虛有譁眾取寵的外表,而是實實在在的電競武器,選手要的都很簡單,所以那些強調外觀機構設計、強調多種巨集功能的滑鼠,反而不是他們要的。

 

 

這是我在調整好這顆Gladius之後,隨手拿小畫家畫的,我知道拿滑鼠作畫根本就是自謔的行為,但我真正目的是藉由這樣簡單的線條繪圖,來測試這隻滑鼠在橫向移動、拉弧度等等精細的操作之下是否穩定的可以走出我想要的路徑? 答案實在是肯定的,這個圖形我沒有修改跟重畫太多地方,你在家也可以自己測試看看。

 

 

最後我想說的是價錢比,你以為ROG的產品都要個5K才對嗎? 這隻滑鼠的上市訂價竟然只抓在2K左右,一些強調電競選手加持以及特殊造型的舶來鼠可都是要價45K呢。光是這個價錢的訂定就可以買到ROG的產品來說,就是個值得入手的動機了,更何況滑鼠本身的確是有著很好的人體工學設計,與多元化的功能性,是個絕對不能錯過的精品,同時我也開始在期待ROG的電競鍵盤了。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電競這個產業到現在一直是個各搞各的狀態,目前整體看來雖然已經有發展出幾套賽事系統,也有幾個具有水準跟知名度的賽評,更有職業的戰隊進行常態性比賽,當然還有穩定成長的收看人數。不過跟國外的風氣比起來就是少了點甚麼味?

 

 

4Gamer的創意在很多活動的地方都有藏著彩蛋。

 

 

這個味,在今年的夏秋之分,總算在台灣聞到了,這場台灣首次舉辦的Lanparty活動,從被邀約要加入到正式執行,其實沒有花費太長的準備時間就辦起來了,想辦這個創舉也是一個老屁股的前電競選手,看到國外這種結合許多元素包含電音、實況、酒精、比賽這樣的Lanparty活動,在國內怎樣就是沒有看過,所以自己排除了各種障礙,也在今年順利實現了。我是個老屁股的中年遊戲人,有幸被邀約能躬逢其盛,用自己的眼睛見證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真的是非常的感謝主人的邀請,在還沒有介紹活動之前,我看很多人對於Lanparty根本就是一頭霧水,不過你若是有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你就知道這種三五好友一起把自己家裡的電腦帶來一個集中的場地一起玩遊戲的參與感,是在家靠著RC語音跟Webcam所不能傳達的現場熱絡氣氛,它們集中在一個網路系統下進行遊戲,所以是Lan,然後國外喜歡把這種人多熱鬧的場合叫做Party,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

 

 

制度

 

 

這個活動一開始可說是神神密密,被邀請的人有自己的座位號碼,而且幾乎是不太能夠知道左右鄰兵是誰? 然後活動地點也被要求要保密,因此很多人只知道大約的地點在內湖,卻不知道是哪一棟大樓內。對,大樓,這次的活動把大樓的整層包下來,足夠容納預計兩百人的活動,所以預約加上邀請,就是這次的制度。這樣神秘的面紗,也代表著嚴格審核跟把關,避免有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而且Lanparty的精神就是BYOC,也就是Bring Your Own Computer進來,考量這三天這些設備都不會搬出去,所以會場要實施一些把關制度個人覺得考量也非常周全。

 

 

每個BYOC玩家都會拿到這包新手村的基本裝備包,裡面有一條網路線,主機編號牌跟WirForce的貼紙,這些貼只在晚上螢光燈管打下來會特別顯目,黃色的替換T-Shirt,另外白包裡面則是......免洗內褲兩條XD,所以準備的還真的很周全,第二天還發了濕紙巾跟牙膏牙刷,可說是進階裝備啊。

 

 

BYOC玩家都會拿到這個手環,就是出入的標誌,而若是要帶人進來,則需要事前申請VIP卡。

 

 

最大贊助商的NVIDIA還貼心提供了抱枕,累了直接倒桌上,或者是4Gamer有設置旅館區可以躺著休息。其他贊助商還有不定時的食物跟酒贊助,這種活動太神啦。

 

 

地點

 

 

地點在內湖一棟科技大樓的六樓,4Gamer包下了整層樓,而且我發現隔音相當好,半夜離開的時候在外面都沒聽到六樓那震耳欲聾的電音XD。出電梯後入眼簾的就是這個指示牌,吸菸區等等都有規畫,新手村登入就在右手邊方向。

 

 

主辦方就是4Gamer,另外還有NVIDIA,其他贊助商多也是以玩家身分參加,這個活動的商業色彩不是很濃厚,主旨也希望廠商們能夠放下身段一起玩,而且玩甚麼遊戲都沒有限制,所以我玩的東西現場也沒有人跟我一起玩T__T

 

 

這個活動除了官方預定要進行的錦標賽程以外,所有的實況主或者BYOC玩家們,都可以自己發起遊戲來進行,而對戰表就在桌子外側的任務板上,才剛到就已經有知名實況主把這些賽程都填滿啦。

 

 

目前時間是第一天近傍晚時刻,已經有很多玩家到場設定好電腦且開打了。而自己帶電腦來是一種玩法,也有人自己帶電視遊樂器的,然後主辦方還有提供一台跳舞機跟競賽,贊助商NVIDIA則有懷舊遊戲大挑戰等等的賽程,甚至在第二天還看到有人帶卡牌來進行戰鬥,真的是各式各樣的遊戲都可以拿來這裡玩,與大家同樂一起對戰才是這活動的最大目的。

 

 

主辦方正在設定跳舞機,左側還有NVIDIA的懷舊遊戲挑戰區域。

 

 

這個區域也相當火紅,很多妹更是會一直不停的玩,有看線上直播的朋友應該非常有印象。

 

 

而在這個大型的區域內,則是由NVIDIA提供的電競筆電,這是要進行戰車世界對抗賽的區域。

 

 

在場地走道的中間,則是由RedBull贊助的DJ台,到了晚上這裡就搖身一變成為DJ、酒精、熱舞的春吶場地。

 

 

贊助方之一的NVIDIA攤位。

 

 

展示的是卡王TITAN Z

 

 

我是BYOC一員

 

 

我第一次帶自己的電腦出門是去打電動的,這個事情我之前想都沒想過,出門只會帶筆電,甚至現在連筆電都有點懶得帶,先把資料丟雲端用平板收帶著走已經是最基本的模式了。

 

 

第一天我是只有準備Rocksmith 2014,可是現場電音音壓超強,我完全被壓制了。不過既然是遊戲老屁股,那麼第二天的時候,我就想到了該把我生灰塵的模擬器資料夾整個拷過來。

 

 

於是第二天,我的位子已經變成了當年百貨公司的遊樂間,遊戲不是KOF就是快打旋風,我還有三國志那些。然後這些黏在上面不走的人,一看就知道跟自己是同段班的了。那個時候身上只要有個五十、一百零錢,幾乎沒有例外都會交給電動機台換取下課後的一些休閒時光,不過,我真的覺得很快樂,沒有趕上新世代LOL或者是戰車世界的我,也能在這個地方有自己的一小塊共享天地,參與的人,仿佛都回到十幾年前那個穿著不整齊校服的屁孩樣。

 

 

不過還是有找到對吉他有興趣的人啦()。於是我也不藏私的教導囉。

 

 

其他BYOC玩家

 

 

 

 

 

 

 

 

大部分都是lol,戰車世界、星海爭霸、暗黑破壞神3、魔獸世界以及一些單機版遊戲,不過很多我都沒有在玩XDD

 

 

 

DJ、調酒、Party

 

 

有多high? 我想我在拍多少張都無法表現那種現場狂熱的氣氛,你知道,這些人平常在家玩電動,開實況,有多少人平常還有時間跑去LuxyMyst? 但在這邊你可以隨時停下手邊的遊戲,參與現場辣妹DJMixHigh歌,一起放鬆自己,這是第二點我超級佩服4Gamer的企畫,這幾乎是把國外的Lanparty高規格給搬來了台灣。

 

 

意猶未盡的三天兩夜non-stop

 

 

第三天的下午四點,這場活動的主要event都已經完成,也宣告台灣首次的Lanparty進入尾聲,大家都依依不捨的開始撤收自己的電腦,昨晚的電音猶如餘音繞樑還在腦中迴旋不去。不過也有很多實況主還有自己的直播繼續進行,整個活動可以持續到最晚六點撤收。

 

 

尾聲了,雖然身體上很疲累,可是精神上卻是興致高昂,這就是活動的初衷。

 

 

這是個有妹,有很多妹的活動,你如果以為這裡跟台北地下街的味道一樣的人那就是大錯特錯,這裡有著調酒、妹的香氣,所以這樣的活動下次我一定還要再來。

 

 

最後的尾聲就在大會選出了一堆成就頒獎中結束了。台灣首次的Lanparty在非常有秩序跟歡樂的氣氛下成功完美的結束,這次大概參與的BYOC含一些電動遊樂器跟紙牌的人,至少破200人次,現在我已經開始在期待下一次更大規模的台灣Lanparty活動了,謝謝你4Gamer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旦智慧型玩具開始多了之後,如何分配有限的充電資源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越來越多的手機電池容量開始朝3000mAh發展,而平板更是動輒7, 8000mAh都有。大家都知道USB 2.0接口可以達到理論值0.5A的安培電流,但拿來充這種大電池的智慧型手機少說也要花個七、八小時才會飽,更不要提平板至少要1A起跳的需求了。所以這種桌上型的多孔USB充電器也逐漸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充電利器之一。但目前市面上的產品通常只有一孔是可達到2.1A,其他多是1A左右的輸出,要拿來短時間快充的話只怕會等死人。所以今天要介紹的這款anidees 50W 6portUSB快充,就是一個每孔最大值可達2.5A的智慧型快充充電器產品。

 

 

產品為全白設計,它的功能很單純,但是內在不簡單,採用智慧型IC控制,可自動偵測連接的產品類型,像是手機、平板,還有區分品牌來對應充電電流值,從1A1.5A2A一直到最大的2.5A極速充電,一切都是自動辨識的。所以使用者不用去記哪一個Port2.5A,因為全部六個Port都是。

 

 

可以充iphoneipadandroid的手機跟pad以及pspmp3等許多USB充電的裝置,最高可同時連接六個不同的裝置,最大10A的輸出量。

 

 

打開泡殼就是產品本體,不但本體是全白,連付的1.5m長度的電源線也是全白,一整個白,所以我稱呼他為白虎充電神獸。

 

 

背面就是接AC的插座,加上基本的規格說明,產品也通過了CE/FCC/CCC認證。

 

 

正面就是六個USB孔位,設計簡潔有力,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因為每個孔都能透過IC自動偵測,所以也不用特別標示哪個1A哪個2.5A,它完全最大2.5A直走。

 

 

所以接下來,我就拿出我手邊目前正在使用的智慧型設備,有ipad 2ipad miniiphone 5one x、紅米以及一顆6000mAh的行動電源來一次充電,並且觀察2.5A快速充電之下,目前市面上的充電產品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 - 溫度控制。因為這樣的大電流充電,不管是充電器或者裝置的溫度在短時間內急速上升在所難免,不過andidees 50W白虎充電神獸因為有著過溫度保護、過載保護、過電流保護等等齊全的保護措施,所以溫度會是我最在乎的點。

 

 

將所有裝置都連接上充電器後,採用紅外線測溫槍針對白虎充電神獸的IC附近進行溫度測量。一開始34.2度是常溫。

 

 

 

20分鐘以後,基本上所有的裝置都已經有點溫度了,這時就來測量白虎充電神獸的溫度,提升到45度左右就沒有在繼續上升了,看來溫度控制的確是挺不錯的。

 

 

充電效能的話,我們用ipad 2來測試,目前ipad 2已經使用到剩下21%電力,我們來看看30分鐘內可以充滿多少%電力回來。

 

 

差不多33分鐘時回去看了一下,ipad 2的電力已經恢復到32%了,面對這樣大容量的電池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充電的效果,也遠比我那些1A的充電器要強多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不知不覺中就累積了一大堆智慧型裝置每天都要充電的話,在家裡面不妨考慮買一款這個anidees 50W 6port 2.5A智慧型充電器。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期一般的電腦使用者若是想要建構自己的伺服器,都還是要另外組裝一台完整的電腦來專門提供下載或者是儲存資料專用,隨著網路速度的提升,以及下載數位資料的便利性,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除了有自己的電腦以外,還要有一台專門可以下載的裝置,因此有很多人自己改裝淘汰的電腦,或者是購買伺服器來使用。但這些都不是最方便最便宜的考量。近幾年來,一種尺寸比較小型的網路儲存裝置稱為NAS,在電腦使用者以及中小型企業中逐漸獲得青睞是一個獨立運作的網路儲存裝置。透過網路的傳輸,把資料存放在NAS的硬碟裡面,也可以當做家庭網路中心的伺服器,或者是小公司的伺服器等等。隨著NAS的流行,當作主要儲存的硬碟也開始受到注目,也因此這些硬碟大廠們,針對這一塊應用的特色,也推出了專屬的應碟產品。今天要介紹的是來自WD集團旗下的HGST公司推出的NAS硬碟,HGST Deskstar NAS 4TB

 

 

NAS的儲存特色為何? 為什麼要專屬的硬碟?

 

 

在還沒介紹硬碟以前,應該要先說明一下NAS的運作特性,以及儲存資料的方式,與一般當作系統碟來使用的硬碟有何不同? 難道一般硬碟就不能兼任NAS硬碟嗎?

 

你可以把NAS看做是一台小型電腦,因為它本身有處理器,以及作業系統,不過NAS都是Linux架構的作業系統,有著體積小,速度快的特性,加上許多NAS廠自己的優化介面,讓它操作起來不是很困難,卻又沒有Windows作業系統的龐大負擔。NAS的工作其實並不複雜,許多NAS用戶都把NAS專注在下載、多媒體檔案分享,甚至是影音伺服器等工作上,所以在NAS上面的檔案傳輸,基本上都是屬於連續傳輸的種類,也不像Windows有許多背景作業,需要隨機4K的讀寫效能。而且NAS因為耗電量低,加上當作伺服器可能需要連續長時間的下載工作,所以耐用度的要求也比一般硬碟要高,而這樣的儲存方式,就跟監視器影像儲存非常類似,也因此針對這樣的用途,廠商在設計上就會朝向耐久度方面來加強,因此才會有NAS專用的型號推出。

 

 

Windows 2.2TB的原罪,超過2TB最好還是放NAS

 

 

你也許也注意到了,平平都是硬碟,在比對一般硬碟的4TB規格與NAS專用硬碟的4TB規格上,還是有些出入,特別是一般硬碟會強調自家的專用軟體,而NAS硬碟則什麼都沒有附? 為什麼一般硬碟還要專用軟體? 不是隨插即用嗎? 其實這要怪的是Windows系統在磁碟分割區的設定上眼光不夠長遠,因此基本上標準分割區有個2.2TB的限制,若是硬碟超過2.2TB,採用一般的分割區是會被強制分割成兩半的,所以通常硬碟廠也會推出軟體工具來最佳化Windows系統的磁碟分割區,反觀Linux以及Unix底子的作業系統,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於採用了Ex-FAT格式分割區。而NAS採用Linux系統,可以直接分割最佳化4TB沒問題,要是用在Windows下的話,還是得用廠商的軟體。不過現在新的主機板加上更新過的Windows,還是可以直接辨識到4TB以上,但因為我曾經在Windows下測試時遇過4TBNTFS分割區在下次開機後直接不見的問題,讓我實在無法信任Windows系統。

 

 

HGST Deskstar NAS 4TB產品開箱

 

 

雖然已經把傳輸介面改成SATA 6GB/s,不過多數的硬碟還是受機構限制,而傳輸速率甚至連SATA 3GB/s都填不滿,所以速度方面一直就不是硬碟的強項,但容量方面的成長速度,近年來倒是突飛猛進,以HGST Deskstar NAS系列來說,它只有3TB4TB兩種容量版本,1TB什麼的已經看不到了。在NAS硬碟機種大部分不太要求效能的因素下,HGST Deskstar NAS卻有著7,200rpm的轉速,以及64MB的大容量Cache,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可靠度規格上,non-recoverable bits read的錯誤率,是只有1014次方,一般來說若是有106次方已經算是中高以上的可靠度,這裡影響的是資料寫入的正確性,你總不希望下載了一堆東西卻是寫到錯誤的磁區上,等於是廢掉的資料吧。

 

HGST,雖然是在WD集團旗下,不過看樣子產品跟販售還是獨立運作,所以之前著名的日立DESKSTAR系列也繼續使用,而這次的產品就是在桌上型系列下面的NAS系列,這個系列也算是新開發的系列。採用7,200rpm高轉速硬碟,針對一般NAS硬碟的效能不佳的問題,提供一個很好的解答。

 

 

保固方面,HGST是提供了三年保固。

 

 

打開盒裝以看到本體採用真空靜電袋密封,而兩個黑色塑膠支架提供運送中防震的效果。

 

 

裡面還附一個HGST3GB免費雲端空間,不過3GB對比4TB,好像十分的不夠用啊。

 

 

標準3.5吋高度,4TB拿在手中感覺沉甸甸的很扎實。

 

空重有684g

 

 

SATA跟電源接口的右邊,感覺上是把以前的大4P電源接口保留下來,但又是封住的。

 

 

接電腦SATA 6GB/s 效能實測

 

 

接到電腦的SATA 6GB/s接口,現在新晶片組的BIOS都可以直接辨識沒有問題。

 

 

直接接在電腦上的SATA 6GB/s接口,Windows 7 SP1更新到最新,可以直接辨識這顆硬碟並且進行格式化,NTFS可以對全盤格式化,而格式化的容量是3.63TB

 

 

論硬碟測是基本上就是HDTUNE的專業項目,首先來測試讀取速度,由結果顯示它的內外圈差是約一倍左右,外圈可達166.4MB/s,內圈可達80.5MB/sAccess Time15.4ms,傳輸爆發率可達386.5MB/s

 

 

刪除磁區後進行HDTUNE寫入測試,得到的結果與讀取相差不多,內圈可達167.5MB/s,外圈可達78.5MB/sAccess Time 13.6ms,傳輸爆發率344.2MB/s

 

 

機械硬碟的4K通常都只有300 IOPS左右,這顆4K可達到4XX IOPS也算不錯的了,不過還是要在提醒一次,機械硬碟看的是持續傳輸效能以及耐用度的表現。

 

 

以快樂表為名的ATTO,測出來的數字的確比HDTUNE要好看一些,可以達到172MB/s,效能的分水嶺是從8MB樣本大小後開始的。

 

 

PCMARK 05HDD測試來看,總分是11207分。

 

 

USB 3.0外接盒實測

 

 

外接盒? 真的有外接盒支援這麼大的容量的硬碟嗎? 答案是真的有,雖然外接盒百百種,做外接盒晶片的廠商也一大堆,不過若是你夠海派,拿4TB的硬碟當隨身硬碟去人家家裡拷貝東西也是超有面子的。

 

 

這個沒有寫明廠牌的外接盒,是我在露天拍賣買的,一組只要六百多元也不算貴,而且它真的完全支援,除了USB 3.0傳輸以外,還另外提供兩組USB 供電,可以充手機或者行動電源。

 

 

它不需要螺絲固定,直接把硬碟推出接上就可以開啟電源。

 

當成外接盒後,還是可以抓到完整的磁碟分割區,進行測試後效能也不差,可以達到規格的170MB/s

 

 

同樣用HDTUNE來測試,讀取速度也是跟接在SATA一樣。

 

 

寫入也差不多。

 

 

實際執行檔案總管的檔案拷貝,把整個3DMARK目錄拷到4TB內,大多為單一大檔案,實際拷貝速度平均超過130MB/s以上。

 

 

NAS實測體驗

 

 

接電腦、接外接盒,都不是它真正的歸屬,裝進NAS裡面才是它的宿命啊。本次體驗採用ASUSTOR華芸的NAS系統,根據ASUSTOR的列表,以及HITACHI硬碟本身的相容性列表,市面上常見的NAS像是QNAPSYNOLOGYTHECUS等等都有在相容性測試過關的列表內,這款NAS具備4 Bay,如果本錢夠粗,一次買四顆,等於你的農場變成16TB,真的是太HIGH了,自己的電腦才裝了1+1.5TB而已,這樣的空間大小完全可以做全碟1:1備份啊。

 

 

安裝方式就是直接把硬碟鎖在托盤上裝入即可。

 

 

進入NAS系統後,當然要先開始初始化。

 

 

現在NAS系統介面都寫都非常簡單易懂,安裝時也有精靈引導,幾乎是全自動安裝。

 

 

 

分割區會以EXT4的格式分割,全碟分割後還剩下3.21GB空間可以使用。

 

 

分割好了之後,關於硬碟的基本狀態,也可以經由磁碟管理員來監控,包含溫度、狀態以及SMART指令集回傳的健康程度。

 

 

當然,拿來當NAS的主要功能,相信80%的人都是當作農場放牧,至於要養什麼東西則視各人所好囉,這種大容量,讓我開始往高解析影片的種子發展,甚至是4K影片檔我都無所懼怕,這也是高容量帶來的絕對優勢。

 

 

 

在已經是網路芳鄰的情況下,也可以在Windows層直接用檔案總管來傳輸檔案到NAS硬碟,這邊的話除了硬碟本身的速度以外,網路速度也是很要求的,基本上我家已經是上傳60MB/s的速度,所以這樣看起來直接拉檔案也是ok

 

 

結論:大容量優勢引人入勝,NAS最佳夥伴。

 

 

NAS儲存為主的應用,在其他同業之間也推出了對應的產品,不過HGST Deskstar NAS系列,除了全部採用7,200rpm轉以及64MB大容量快取以外,在保固方面也是提供3年保固,相對來說有些它廠的產品不是5,400轉,要不就是只有2年保固,以保固來看的話HGST提供的年限比較讓人放心一些。在效能實測上,也可以測得約170MB/s的效能表現,直接拿來當桌上型電腦的儲存單元也是夠用的。實際測試時候,它的運轉震動感很小,也沒有甚麼奇怪的運轉噪音,是一款值得信賴的NAS專用硬碟。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體產業,是一個近年變化相當大的產業,這其中有多少家競爭,多少家退出,但總是有幾家全球市占率跟指定率高到穩如泰山的廠商,其中你不能不提到的就是Kingston。它是一家以記憶體跟隨身碟出名的全球知名大廠,也可以說是少數幾家能在實體店面實際看到、摸到、買到商品的廠商,實體店面不管大小都願意擺它的庫存,這自然有它成功的道理。當這樣的大廠開始涉足其他產品的時候,不免都會引起許多人的觀望,今天要介紹的這款掛名HyperXCloud電競耳機,可以視為是Kingston開始轉變的風向球呢。

 

 

經營副品牌,已經是許多產業的趨勢,因為原來的品牌形象已經非常穩定,而這裡的副品牌自然可以跳脫這個藩籬,往其他產品發展。Kingston也不例外,從超頻記憶體以及高效能的SSD,通通掛在HyperX的名字之下,經過幾年的市場運作之後,讓HyperX逐漸成為金士頓的高效能招牌。也許是看準最近電子競技的熱潮起來了,以半導體產品為主的金士頓,終於開始針對電競市場推出自己的產品,也就是Cloud電競耳機。

 

 

產品開箱介紹

 

 

耳機這個產品,有專門生產的廠商更是多如過江之鯽,金士頓在這邊算是後起之秀了,既然要做產品,自然不能跟人家一樣用公模套用,至少在這邊金士頓是自己設計的ID。從官方網頁之中可以看到Cloud是掛在HyperX的產品分類之下,也是首款不同於半導體周邊的產品。

 

 

 

其實金士頓做耳機已經不是第一次,之前有收過一個贈品是金士頓與做耳機的廠商合作的入耳式耳機,但畢竟那是行銷的贈品,與這種真正代表品牌且販售的商品不同。金士頓把它命名為CLOUD系列,主要是它有一個很特別的產品發想,是目前許多耳機廠商沒有想到的地方,這個等等會介紹。

 

 

 

以耳罩式耳機來說,價位有從1000不到的爛東西到10000以上的天籟產品,這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主觀的產品,聲音調性、產品的舒適度,基本上完全決定這個耳機的生死了,不過礙於這是主觀的意識,所以各位在選購產品的時候基本上還是能夠實際聆聽過才是最好的辦法。幾個產品的特色,金士頓用圖片說明的非常清楚,以舒適度方面,採用極軟極輕的材質讓頭頂壓力降到最小,為了改善一般頭戴式耳機採用塑膠易碎的缺點,在連接耳罩的關節部位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型強化,並且搭配超厚的耳罩讓密閉性提升,也讓耳朵壓力變低,模組化設計的高感度麥克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才接,增加耳機的可攜性。

 

 

在耳機的規格部分,先來看看原廠的規格表,耳機是單體53mm的驅動器,聲壓微98正負3dB,音壓表現看來是比較中規中矩。對於有些耳機比較強調重低音表現的部分會特別強調音壓的強度,不過這種放在耳朵極近距離的耳機,還是不要太強悍以免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而為了搭配多種耳機使用的環境,CLOUD也設計了1M+2M的線材,另外還有10cmiPhone轉接線,讓有些已經上了美美外殼的iPhone也可以無須擔心耳機孔被擋住塞不進去的問題。

 

 

打開外盒之後,裡面還有一層厚重的包裝盒。

 

 

開啟內合之後還沒有馬上看到產品,不過卻看到盒蓋內有一段文字。

 

 

原來是金士頓HyperX系列的總經理,也是負責人之一,希望每個購買HyperX Cloud耳機的使用者都能好好享受全新的電競體驗。

 

 

把那層薄的泡棉揭開以後,才能真正看到耳機的本體,配件可看到的是耳機線控、3.5mm轉接頭以及麥克風模組,至於下面還有一個小硬盒,裡面則是線材的收納盒。

 

 

基本配件共有五個,由左至右分別是麥克風模組、2M延長線、10cm iPhone轉接線、3.5mm轉接頭以及線控的1m延長線部分。

 

 

1m延長線兼線控,基本上是類比的控制方式,所有接頭都有鍍金處理增加阻抗,提升音源表現。

 

 

音量部分的旋鈕,個人覺得是整個產品的一個敗筆,這個看似廉價的塑膠齒輪,質感不是很好,如果我是產品經理這裡要做類比的話我會考慮採用金屬材質。

 

 

而這個3.5mm的轉接頭,就是一般耳機比較沒有考慮的產品設計發想了,雖然這個頭可以在任何電子材料行買到,但把它列為標準配備的,至少在目前的電競耳機來說也是很少見。這個3.5mm的轉接頭,是針對使用者如果把耳機帶上飛機的話,就可以不用去遷就飛機上那個爛爛的耳機,而是使用已經聽習慣的耳機來享受機上的影音設唄。

 

 

而這個轉接線,則是對於iPhone用戶來說特別親切的東西,尤其你是iPhone 5以後的機型,加上了一堆很酷炫的保護套,通常的耳機都沒有辦法直接插在耳機孔,所以才需要這個轉接線材。

 

 

這組2M的延長線,我想一般用戶可能都會把它接在電腦後面的音效裝置再延伸到桌前來,讓你免除短線的困擾。

 

 

而這組快拆的指向性麥克風,更是電競團戰不可或缺溝通利器,語音的清晰與否,會讓團隊的指令更快速正確的傳遞,當然一般時候聽音樂不需要它的時候,就可以拆掉減輕耳機跟頭部的負擔。

 

 

第一眼看到HyperX的時候,我覺得它們產品經理在開發過程一定參考了許多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幾個耳機設計元素,像是黑紅配的顏色視覺,當然也有另外一款黑白配的顏色,以及厚耳罩跟無段調整耳罩間隙的設計,另外也針對一般耳機採用塑料容易斷裂的問題改用鋁合金材質來強化。

 

 

耳罩上面與頭部接觸最多的就是這個頭戴了,Kinston採用了紅黑棒球編織皮面,讓質感提升,刺繡的HyperX LOGO更是傳神的點綴。極厚且重量輕的泡棉內襯,戴久了也不會不舒服。

 

 

這個頭戴的支架的骨頭,就是這根一體成型的鋁合金,雖然它不易碎裂,但還是要小心彎曲,變型可能就不容易凹回來。

 

 

而這個QPAD的橡皮包覆的地方,則是麥克風的快拆接頭。

 

 

耳機的間隙調整,基本上是五段可調,但是沒有像有些耳機一樣加上固定的鎖扣裝置,只要輕輕用力拉一下就可以往下一段移動,用久了會不會鬆脫,這個就需要時間來證明了。不過個人對於那兩條延伸出來的耳機線有點意見,我覺得應該可以把他沿著支架做固定,而不是讓它在外面搖擺。

 

 

另外在耳機耳罩的部分,出廠搭載的是皮革材質,而另外副有一組泡棉材質的可以做更換,至於哪種戴起來比較舒服就見仁見智。

 

 

耳罩的更換難度不高,對準邊邊的縫隙壓進去即可。我拆了一邊的耳機來看看裡面的驅動單元。

 

 

之前有看過四顆單體塞在一個耳罩內的耳機,不過金士頓選擇的是大直徑的動態單體驅動,達到53mm,這也決定了這款耳機的基本調性。

 

 

另外Kingston也準備了一個攜行袋,讓你隨身帶著耳機跟配件沒煩惱。

 

 

這是快拆麥克風組裝上去的樣子,我想這個跟2m的延長線一樣應該都是放在家裡的電腦桌上備用,出門只想享受音樂的話,那就簡單帶著CLOUD耳機跟iPhone轉接線就好囉。

 

 

頭戴的舒適度,問問小朋友就知道,她說頭部滿舒服的,只是耳罩有點大,而且聽不太到外面的聲音了。由此可見其隔音度相當的好。

 

當然,耳機這種東西,是需要所謂的run-in過程,因為一開始戴上去聽到的聲音,並不是最好的狀態,所以可以去下載這些免費的run-in程式,或者是拿幾首頻率變化比較激烈的歌曲一直重覆的播放,你可以比較一下run-in的前後,不管是哪個耳機都一定會有差異出現,再怎麼木耳的人都聽得出來。

 

音樂方面,我準備了幾首歌曲,分別是人聲、爵士、搖滾跟hip-hop這四種不同曲風的高音質mp3,搭配iPhone內建的itune解碼器播放,就實際的感受來講,這支Cloud的調性就是比較偏向重節拍的搖滾樂的音樂類型,人聲部分中高音表現比較中規中矩一些。

 

進入遊戲的話,我習慣用CS 1.6來測試多方位腳步聲的感覺,這支耳機的空間定位感並不差,遠近距離與方向都可以讓聽者很清楚的辨別,果然是針對這種FPS電競射擊遊戲做過調整的耳機產品。

 

以初入電競產品的Kingston來說,這款耳機的表現屬於中上水準,久戴也不會覺得很累,隔音也相當好,若你長跑網咖那種吵嘈的地方,你會很需要一款這樣的耳機。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很多在電腦產業的朋友都說,電腦零組件已經沒有甚麼太大的更新,目前幾個還屬於可以賺錢的零組件裡面,NAS絕對可以算的上一個。這個產品主要是透過網路來連接,它本身幾乎就是一台小型的電腦,只是通常不具備顯示能力,還是要靠電腦來操作。但今天這台由國內新興的NAS黑馬廠商asustor推出的AS-202TE雙槽NAS,就是一台自己具備HDMI顯示能力的NAS產品,而除了顯示能力以外,它的硬體規格以及它的精華作業系統,才是使用者真正關心的部分。

 

關於asustor這家廠商的背景,以及體驗會當天的心得,我都已經在體驗會文章中說明了,因此這邊就不再多述。那麼這台NAS到底有甚麼樣特殊的功能,可以讓他這麼快就在NAS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實際體驗,我有很深的感受。當然一個產品會成功,最主要的就是產品設計上是否能夠切合實際運用?這一點華芸的產品經理是非常的用心,一直希望能夠了解產品還有甚麼功能不夠齊全?或者是使用者希望華芸能開發的。光這一點其實就能讓人覺得這公司的誠意非常足夠,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說是很樂見的事情。

 

 

產品硬體一覽

 

 

外觀是作全黑的盒子,與其他家貼滿了大大小小貼紙跟功能圖案的紙盒相比真的是滿低調的。

 

 

而規格跟型號,則是在盒子上方貼著。

 

 

因為這是AS-202T"E"的版本,所以搖控器是標準配備,而盒內也很簡單,就是NAS本體以及配件盒。

 

 

先來看搖控器本體吧,搖控器是也是樸素到不行,可以的話我是希望華芸能夠再作改進,把他變成至少具有燈號顯示的搖控器,或者是LED顯示這樣,否則用搖控器來搖控NAS有點兒瞎子摸象的感覺,這部分等等會測試。

 

 

配件盒裡面包含的是變壓器、網路線以及驅動光碟,還有一張簡單的說明手冊,其實ADM的話我是建議使用者不要裝光碟的版本,直接去華芸官網下載最新版本比較好,既然都是要用NAS了,家裡的網路環境也應該建構完善了才是。

 

 

NAS的本體,是具有兩個3.5吋硬碟槽的版本,黑色面板配深灰色烤漆,全系列不分等級都是這樣的外觀顏色。正面有asustorLOGO,以及電源指示燈和讀寫燈號,右邊上方多了一顆紅外線接收器,就是搖控的接收器。而左下方具備一組USB 3.0的接口,可以用來連接外接硬碟、隨身碟、鍵盤滑鼠等設唄。

 

 

本次產品測試搭配兩顆Seagate 4TB的硬碟,可以讓我選擇建構RAID 0或者1的環境使用。

 

 

轉到NAS的背面,背面有一顆主力的散熱風扇以及一組3.5mm音源線和USB 3.0接口,另外還有一組HDMI輸出,以及一組網路線跟兩組USB 2.0接口,還有電源插孔跟防盜鎖。若是你打算把NAS當作是另外一台伺服器兼客廳電腦,那麼鍵盤滑鼠就可以接在USB 2.0這邊,USB 3.0以隨身碟跟硬碟還有讀卡機為主。

 

 

 

 

側邊有開一組散熱孔。

 

 

底部有四個制震墊。

 

 

作動燈號的樣子,其實下方還有一顆網路燈號,只是這邊棚子內沒接網路線。

 

 

產品規格比較、內部用料一覽

 

 

在華芸NAS產品的分布之中,歸類在個人及家庭的部分共有四個型號,以數字的2為開頭,分別是202T202TE204T204TE,最大的差異主要就是2個硬碟槽與4個硬碟槽,還有具備HDMI功能跟搖控器還有音源輸出為主。但是,我會建議各位直接看有E的型號,雖然華芸全系列都採用X86架構的INTEL ATOM為處理器,但是這中間還是有記憶體大小的差異,像是沒有T的版本只有512MB,而有TE的版本都有1GB的記憶體,如果你對X86系統有研究的話,X86運算很吃記憶體的。因此記憶體越大越好,而且TTE的價差不算太多,至少202T202TE都在可接受的8000元以下,也就是說,7000多元買一台可自獨立顯示運作的NAS,就是AS-202TE了。

 

 

接下來就實際來看看內部用料跟設計吧。首先打開本體的蓋子後,可以看到主機板的後方還有黑色墊片隔絕短路的危險。

 

 

主力的風扇是一顆來自國產元山的7cm,最高轉速5,000rpm,具有40.5CFM的小暴力扇,100%全速的風壓挺強悍的。

 

 

而這塊這是SATA界面的轉接板。

 

 

拆掉主機板後可以看到骨架的設計,基本上空間的安排已經非常緊湊,但實際上每個元件還是有保持一些距離,且在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開了許多散熱孔,讓風流可以把熱流帶走。

 

 

主版的配置,電容部分都採用固態電容。

 

 

記憶體部分是來自三星的DDR3,每顆256MB的容量組成1GB的總容量。

 

 

後方I/O輸出孔位一覽。

 

 

本身具備電池儲存板子的基本硬體設定。

 

 

NAS的靈魂,ADM使用者介面初始設定介紹

 

 

在華芸的官方網站裡面,主要的系統跟APP都可以個別下載,這個ADM是必裝的管理系統,也是整台NAS的靈魂中心,其他還有控制中心、下載助手、備份管理這三個獨立的APP,然後分為WindowsOSX兩種,因為我只有Windows電腦,所以僅下載Windows的部分。控制中心是用來搜尋目前連結到區域網路的NAS,會幫你找到被AP分配的IP位置,所以基本上也是必裝,而且初次使用一定會用到,其他部分可以看需要安裝。

 

 

首先開啟控制中心這個程式,他會去掃描目前連線到區域網路的裝置,有偵測到就會顯示產品的資訊,而這個IP位置就是你要連線的NAS位置,可以點選下面的連線符號,就會自動帶你開啟網頁並且連線。

 

 

以往很多使用者,包含我自己,面對NAS的時候總是有種莫名其妙的害怕感,主要就是作業系統不夠親切,不夠人性化,這一點在早期NAS使用者中,就不得不提Synology的作業系統,他可以說是當時進化非常多,且非常親民的作業系統,支援網頁滑鼠拖拉放等直覺的功能。不過華芸同樣也有這樣的優點,在首次進入ADM後,有個快速設定跟進階設定,如果你已經熟門熟路,那麼點選進階自己設定自然不在話下。

 

 

點選快速設定後第一步要設的當然是NAS的名稱以及密碼,這部分也不會有甚麼問題,OK之後點選右邊的箭頭就會到下一個選單。

 

 

接下來是時區設定,我選擇跟自己的電腦同步。

 

 

再來是網路的設定,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設,就交給DHCP分配,如果你有固定IP,那麼在這邊輸入就好。

 

 

接下來是進行磁碟分割的選擇,同時安裝一樣速度跟大小的話,可以選擇組RAID 0或者是RAID 1

 

 

都選好之後,ADM就會依照你的設定幫你開始處理,這裡會花費大概十分鐘不等的時間。

 

 

接下來則是註冊一個華芸的ID,這一步是必須的,因為華芸本身有提供額外擴充功能的APP供使用,想要用DROPBOX或者GOOGLD DRIVE等等的功能,就必須要註冊下載。基本上,這樣子的精靈引導,已經是簡化到不能再簡單的步驟,任何人只要跟著操作都可以馬上順利的完成,華芸在使用者體驗上面也是有下功夫了解的。

 

 

多樣化實用APP,強化你的個人伺服器內容

 

 

首次進入之後,會有一個提示精靈,讓你跟著一步步了解ADM的功能。若是你熟手,基本上當你看到桌面熟悉的程式排列方式,你一定知道怎麼作。沒錯,華芸在這邊認為,以Apple為例,為什麼一款平板可以簡化到三歲到八十三歲的年齡層都可以快速輕易上手? 這個APP的圖形介面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這邊華芸APP排列方式就是採用這個模式,每一頁都有5x315APP圖型,這些圖形可以放大縮小,方便更容易辨識。

 

 

除了ADM桌面上14個預載好的APP以外,目前在APP中心裡面有將近150支用途不同的APP任君安裝,當然不滿意可以隨時刪除,有幾個是必備的,像是多媒體播放、網頁瀏覽器、DROPBOX以及GOOGLE DRIVE,下載中心、FTP管理ITUNE伺服器等等。其他的話還有WorldpressSQL資料庫、遊戲、PHPBBPHP QD Code、進銷存一大堆五花八門的APP,這些比較屬於進階用戶會用到的東西,但是有了這些APP的話,你可以把NAS當作是你店裡面的伺服器、監視系統的錄影存檔等等功能,甚至是私有部落格以及圖床,都是可以做到的。

 

 

這邊就簡單介紹幾個最常用的功能,第一個當然是下載囉,早期NAS主打的功能就是免開電腦當作你的下載機器養驢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農場,近年來的NAS已經不把這個功能當作主打,而是朝向個人以及家庭的影音多媒體跟監控系統為主了。

 

 

只要準備好種子,點選+的符號加入下載,一切就開始了,之後就是等著100%收割囉。

 

 

然後現代人最常用的雲端硬碟,應該就屬DROPBOX為優先了,雖然容量限制這一點還是依照你的帳戶等級而變動,不過現在你可以不需要開電腦,只要在NAS上登入並且同步好你的資料,用手機或者平板連回NAS也可以共享DROPBOX上的檔案。

 

 

接著他會跳回瀏覽器連回DROPBOX進行NAS的授權,登入後同意就代表同意授權給NAS,很簡單的過程。

 

 

接著NAS中的DROPBOX就會開始同步,如此就已經設定完成,100%同步後就可以使用。

 

 

另外GOOGLE DRIVE也是類似的作法。

 

 

一樣會連回GOOGLE DRIVE帳號進行登入授權的動作。

 

 

同步以後就可以使用了。

 

 

手機平版當搖控,不再擔心原本儲存容量受限制

 

 

如果你是讓NAS被分配在AP後端的DHCP之下,那麼你的手機跟平板就得要連上同一個區域網路內才能自由的控制NAS,把它當作是搖控器的功能。但是你若是有固定對外IP,那麼出門在外只要可以上網,真的是能隨時一手監控,而且NAS也可以當作是你的音樂跟影片的伺服器,就完全不用擔心手機跟平板原本內建的空間不足的問題了。華芸在手機平板APP上面的開發也是相當完整,對應iOSAndroid兩大陣營的作業系統都有對應的APP可用。

 

 

因為我是以iPhoneiPad為主,所以這邊介紹的是iOSAPP。這些都可以在商店中找到下載,共有六支APP,開頭名稱都是Ai系列,有AiDataAiDownloadAiFotoAiMusicAiRemoteAiMaster,全部是免費下載,不過這裡我有個建議是做一個整合型的APP包含以上全部的功能,因為使用者個別下載也滿麻煩的,開啟也要個別開啟,既然都是同樣以NAS為中心的APP應用,那麼只需下載一支APP然後裡面依照功能項目分類,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這邊以音樂伺服器為主來介紹一下NAS要如何當成你的隨身音樂庫,其實用法再簡單不過了,首先你要把你的音樂都先拷貝到NAS目錄下的MUSIC之內,如此一來,AiMusic就會以NAS中的音樂為主,接下來打開AiMusicNAS連線之後就好了。

 

 

他有很簡單的播放界面,不過我覺得這個介面還是有強化的空間,因為與一些播放APP相比,界面跟功能實在有點陽春,只是單純的播放與停止而已,但只要一連上NAS,我隨時都可以把iPhone當家裡音樂庫的隨身聽,然後當我到車上的時候,我只要再開啟藍芽與車上音響連線,透過iPhone就可以到處聽到自己想要的音樂。

 

 

HDMI與螢幕或者電視連線,搖身一變成為多媒體播放機

 

 

因為202TE具備了3.5mm音源輸出以及HDMI 1.4a規格的影像輸出,看到這邊各位應該都了解,為什麼一定要HDMI輸出的原因,因為只要給它一台螢幕,幾乎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電腦啊。當然這種客廳中的播放機需求,要考慮的是使用的人可能是家中的長輩或者對電腦操控的苦手,但是搖控器卻是他們最了解的操作界面,所以華芸把直接顯示的桌面改成了超大的ICON,當然這裡桌布也可以依照自己需求更換,若是要給長輩看的就別換成這種刺激的桌布啦。

 

 

操作方式就跟搖控電視一樣方便,不過這裡還是有改進的空間,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的,搖控器因為不具備燈號,我甚至不知道訊號有沒有發射出去,也同樣的不知道電池電量多少,這些我想都是可以改進的設計,另外用搖控器模擬滑鼠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建議各位還是要幫NAS外接一套鍵鼠最實在了。

 

 

而你已經下載好在NAS中的影片、相片、音樂,都可以透過NAS搭載的播放器直接播放,以這套號稱是多媒體播放器中最強悍的XMBC軟體來說,除了界面是英文的以外,其它播放跟解碼都滿順暢的,還有預覽功能。

 

 

這些操作用搖控器都可以很直覺的進行沒問題。

 

 

不過若是要開啟瀏覽器進行瀏覽,搖控器當滑鼠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這時候,拿出你的手機或者平板,打開AiRemote這個APP,那麼你的手機跟平板就可以當作搖控器、觸控板的功能。所以若是加上鍵盤滑鼠,那麼總共有三種方式可以直接操作NAS,也是相當多元的輸入選擇。

 

 

切換到觸控板,這時候當作滑鼠就順暢了。

 

 

 

打造你自己的監控系統,居家動態隨時掌控

 

 

Surveillance又稱為視訊監控,其實很早以前監視系統就是自成一套規格跟系統,通常都要去專業的監控廠商買一整套的設備,還要請專人來架設,要價不斐。通常都是有在營業的店家或者是金融機構或者需要保存機密的單位使用。而一般居家的話,也是家庭收入比較豐厚的人家才會考慮安裝。但現在拜網路便利之賜,可以利用有線/無線網路的IPCAM越來越低價跟流行,許多人也開始考慮在自己家裡架設這樣的一套簡易監控系統,用來保護自己的財產生命安全。因此NAS也開始朝向與這些IPCAM結合。鑒於現在儲存硬碟的容量越來越大,像是我這套8TB的容量,如果拿來錄製監控的存檔,也可以比較放心的開高解析度錄製,這就是它的好處。而華芸的Surveillance中心,可以一次控制4IPCAM,在同一個APP上可以做到即時影像、快照跟控制攝影機方向還有縮放等功能,其強大的程度不亞於專業的監控系統。

 

 

開啟監控系統的APP,就會進到這個畫面,當然首先我們得先設定好IPCAM才能使用。

 

 

首先把你的IPCAM連接好到同樣網域的IP分享器之後,然後進入設定畫面,點選新增,他有兩種方式讓你設定你的IPCAM,我使用的是自動搜尋。而這些通過相容性測試的IPCAM基本上都可以馬上找到沒有問題,相關的器材列表可以到華芸官網上找到。

 

都設定好了之後攝影機所拍到的即時影像就會出現在上面,左邊的夜視畫面是這支IPCAM先偵測到光源不足之後,自動會開啟夜視功能,當然這裡目前都是即時預覽而已,都還沒開始錄影。

 

 

這時候我們會到設定畫面去一下,點選攝影機之後再點選編輯,就會出現這個排程錄影的表,你可以決定甚麼時候開始錄影,甚麼時候是動作偵測錄影,像是半夜的時候就特別需要這樣的功能,然後把攝影機對準可能會被入侵的玄關或者陽台之類的地方。

 

 

決定好了之後,兩隻攝影機馬上就會開始錄影作動,當然解析度跟功能的部分,就取決於IPCAM的規格了,就我了解有些便宜的IPCAM沒有收音的功能,或者是沒有夜視的功能,在選購之前要特別注意,基本上若是用來記錄居家安全的話,我個人建議連收音功能都要具備,因為有些時候突發狀況光看影片可能還是無法還原現場的狀況。

 

 

而錄製好的影像,會放在NAS內的Surveillance資料夾內,依照攝影機名稱以及日期分類,錄製格式是mkv檔案,大小幾乎都差不多是11MB一個檔案。而若是啟動了動作偵測的話,錄影時間就會依照是否偵測到動作而定。

 

 

 

我本來是想要用IPCAM來錄製吉他練習的影片,不過IPCAM分段錄影以及錄影的影像跟音樂似乎沒辦法順利的同步,所以還是放棄了。但同時我有架另外一台攝影機是跟著IPCAM一起啟動的,這台反而可以順利錄影,各位不嫌棄就看一下吧XDD

 

 

實測心得感想與功能建議

 

 

NAS這個產品我並非是第一次接觸,當時玩NAS的時候asustor都還沒成立呢。我曾使用過SynologyQNAPNAS產品,其實大家規格上的差異不會很大,都是採用ARM為主的處理器,不過效能上都沒有這次測試的ATOM處理器來的好,不管是啟動或者是S3之後喚醒的速度,AS202TE的反應都很快,原生支援X86指令集可能有很大的加分因素吧。但扣掉這些硬體上的差異之後,作業系統的界面是否夠人性化,變成是我考慮的最大因素,坦白說華芸在這方面的ADM作的相當不錯,第一次上手甚至不需要看什麼說明,主要是拜那個與iOS很接近的APP概念,這是一個很好的界面,也很適合NAS的初次接觸者來操作。其實NAS的功能相當相當的多,我還想要多介紹關於架設論談跟部落格的部分,不過實在是時間有限,我就針對幾個主要的功能為大家介紹。因此最後在這邊簡單的做個我實際測試上看到的優缺點總結,提供給想要進入NAS大門的朋友們參考囉。

 

優點部分:

1.  ATOM處理器比想像中反應更快,硬體效能強悍

2.  ADM介面簡單好上手,APP多且支援性廣

3.  具備HDMI與音源輸出,未來甚至會有4K硬體解碼機種,相當值得期待的多媒體NAS機器

4.  遙控器操作讓年幼跟年長的朋友得以簡單的進入NAS的世界,但記得要藏好你的謎片就是了

 

需要改進跟增加的功能建議:

 

1. 遙控器可以多增加一些顯示的功能,不然訊號有無發射,有電沒電都無從得知

2. 手機APP的界面可以整合在一起,增加一些功能選項

3. 對於擁有WIFI SD卡的朋友來說,是否能增加與WIFI SD的直接連線功能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科技的趨勢走向,已經逐漸可以看出一些未來科技生活藍圖的端倪,目前的你我,都正處於這個過渡期之中。有些關於未來生活描述的電腦相信大家都看過,有些甚至連手機都不需要,而是內建在人體之中的晶片與網路連結,透過網路可以掌控許多資訊,也包含安排家中的智慧型家電進行無人作業,或者是將自己及時獲得的資料回傳給家中的儲存裝置。這個遠景可能已經在不用多久的未來就可以實現了。但現在的我們,仍然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建構屬於自己的雲端資料庫。

 

要建構自己的雲端資料庫,你可以組裝一台電腦,你也可以架設私人伺服器,不過這些都需要比較高的成本,以及占用空間跟耗電的問題,於是網路儲存裝置(英文縮寫為NAS),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需求而存在的產品。基本上現在的NAS已經設計相當的先進,幾乎快要可以取代桌機成為獨立的系統,事實上,它也頂多是在前期設定時需要連上電腦,之後甚至可以用你的手機跟平板來遠端遙控這台網路儲存裝置,而除了下載檔案以外,甚至想要架設自己的部落格跟圖片伺服器都可以。所以有越來越多人對於NAS感到非常有興趣。

 

 

asusor的產品就是NAS這麼單純而已,因為也包含了企業級產品,網頁內容也不若母公司華碩那麼花俏,但各種資訊已經非常完善。

 

 

 

以生產NAS出名的廠商之中,asustor華芸絕對是一家後起之秀,除了背後屬於華碩集團的大公司背景以外,在產品開發的部分,他們也把市面上前輩公司的產品摸了個透,把他們各自的優點都吸收進來,缺點予以強化,對競爭對手來說是匹非常頭疼的黑馬。他們成立於2011年,短短三年間就有不錯的產品問世,但NAS因為設定上比較麻煩些,需要有點網路跟硬體知識,所以為了讓更多人能更簡單的使用這個產品,他們與NAS必須的儲存裝置硬碟廠商合作,舉辦了這次的產品體驗說明會。

 

 

另外一家參加廠商,則是老牌的硬碟廠Seagate,相信不用多說,買硬碟也就兩家可以選了,因為其他廠商基本上都被這兩家吸收進去,成為實質的超大股東,就好像你在士林夜市的入口看到雞蛋糕,但是沒有購買,過了幾個攤位後到別家雞蛋糕去買,看起來像是別家店,實際上,他們背後根本就是一家人。現在硬碟的市場也是如此狀況。但硬碟對於NAS就好像水跟魚一樣互相幫忙,於是這場體驗會,也請到了老牌的技術行銷講師為我們講解30年火侯的硬碟經驗,實屬難能可貴。

 

 

活動場地花絮

 

 

這次的活動場地是由XFastest網站規劃,地點就在忠孝東路上的AUDI旗艦展示中心樓上,要進入場地一定會經過展示中心,相信每個人應該都會對展示中心陳列的AUDI跑車R8行注目禮,該不會活動結束後有人直接下來辦過戶了吧?

 

 

活動位於3301室,我算是比較早到會場的人員,但也看到陸續已經有朋友進來報到了。

 

 

報到桌旁,有著asustor以及Seagate兩大廠商的X展架陳列。

 

 

進入到體驗區內,兩家廠商都還在佈置當中,有點不好意思,但還是趁沒人時趕快先拍些產品照片。

 

 

首先看到的是靜態產品展示區域,華芸的產品線分布很廣,從個人到中小企業用的產品線都有,這一排的產品都是屬於企業用的,從代號AS-602T可裝2顆硬碟的基本款到AS-608T可裝8顆硬碟的企業款一字排開。全部採用黑色塗裝,產品外觀設計上比較穩重跟保守,不過有玩過NAS的朋友都知道,其實NAS精華在於軟體調教跟設定,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而華芸今天就要跟我們展示這個核心價值的所在。

 

 

在另外一邊的攤位,是由Seagate所展示的硬碟大軍火力,這次最新發表的硬碟產品是在企業級定位的6TB超大容量硬碟,對於NAS來說,它們也有推出NAS專用硬碟產品。

 

 

另外,華芸也規畫了三個不同的動態展示區域,由產品之父的產品經理親自講解,從產品功能的發想,到實際應用的範圍以及操作,都親自說明,讓不懂的人也能一下子就上手。這個區域是多媒體展示區域,華芸在家用的NAS上面有設計直接支援HDMI播放功能,產品代號只要有"E"就是娛樂性的意思,讓HDMI直接輸出,這樣子似乎連電腦都可以省起來,只要有支援HDMI的螢幕就可以讓NAS獨立使用了。而且華芸針對即將成為主流的4K解析度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未來可能會規畫內建4K硬體解碼都不是問題。

 

 

在另外一個攤位則是專門針對現在流行的視訊監控,也就是Surveillance的功能性做動態解說,架設專屬自己的私人居家安全監控、店面或者中小企業的監控系統也不用再花大錢請人架設,這些功能都非常簡單好上手,無線彩色攝影的IPCAM價格現在非常的平易近人,搭配NAS以及大容量硬碟,都可以讓你建立自己的監控系統。

 

 

體驗會課程開始,大師講解,受益良多

 

 

接著體驗會就準備開始了,由XF知名的主持人毛毛開場。

 

 

然後由華芸的長官來致開場詞。

 

 

然後是由華芸的技術行銷從NAS的市場需求面開始談起,到華芸的成立以及產品開發的想法等等,非常豐富的內容,讓所有在場的朋友都能了解整個NAS產業目前還有相當大的潛在市場值得推廣開發。

 

 

看投影片無感,實際看經理操作好好玩

 

 

其實講投影片雖然是形式,但與聽眾的互動不多,而華芸這次舉辦三個動態展示區,也做了分組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內換組感受不同的功能表現,也較為生動活潑,讓聽者印象深刻,我被分在asustor組別,一開始體驗的就是多媒體區域。

 

 

華芸同時也展示最新的AS7010T,可支援4K影片播放的新娛樂功能強化機種,而4K影片的部分,個人剛好有些小心得,之前測試過三星的4K螢幕以及4K播放機器,其實4K還沒有真正的齊全。怎麼說呢,以HDMI為例,目前的規格是1.4a,但是僅支援到3D 120Hz的播放,要讓HDMI4K,還要等HDMI 2.0規格出來才行,相信導線這些又是需要重新採購。否則的話就只能走Display Port來解決。而4K螢幕跟電視目前的價格也比較偏高,且規格參差不齊。但最重要的是4K的影片來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雖然大家都可以在Youtube上觀賞到4K解析度的影片,不過若是想要走到巷口的出租店就可以租到4K影片,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不過高速公路總是得先動工,後面才能談通車吧?所以我們這些消費者也很樂見廠商願意走在時代尖端,率先開發4K設備。不過我理想中的4K播放環境,最好還是能夠機器直接硬解碼,這一點功能華芸表示目前也還在研發中。

 

 

特色:減少使用者瞎子摸象時間,直覺APP好上手

 

 

產品經理表示,在用過那麼多產品的使用者滿意度經驗裡面,不管怎麼看Apple的手持裝置的APP圖示排列都是最直覺好用的,因為老人家跟小孩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理解這些功能,這對於許多NAS都是一排硬生生的文字與圖片分辨率不高的功能按鍵相比,華芸選擇了最好上手的APP排列模式,簡單來說你只要懂Apple產品,用這款NAS絕對不需要花費你太多時間就能找到想要用的功能,另外也可以搭配搖控器來使用。這些做法雖然不能說創新,但華芸選擇並沒有錯,因為以我個人來說,那些4K播放器若是沒有特製的UI可以用,要我把原生Google的用法教到老人家懂,但教老人家用iPad,卻只花我幾分鐘而已,這中間的差別性就非常的大了。

 

 

特色:你的iPad跟手機就是你的搖控器

 

 

華芸在產品的想法上面,就是做到盡量與這些新的個人智慧型裝置結合,即使你沒有鍵盤滑鼠,仍然能夠透過APP進行直覺式的遙控方式,方法也不難,像是iPad這種大螢幕更利於把它直接當成觸控板來遙控NASAPP。產品經理示範的是華芸APP的網頁瀏覽器以及如何使用iPad進行網頁瀏覽跟key入關鍵字搜索的操作方式。

 

 

因為時間有限,緊接著大家就開始進行換組,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組別是產品設定跟遠端分享的功能介紹,如果你本身已經開始在用NAS分享音樂、照片或者資料給遠端的使用者,這邊講解的功能一定不陌生,其實每家NAS都有這個功能,只是設定上是否方便就手? 利用手持裝置跟NAS的結合程度為何?相信這是NAS的進階玩家最關心的部分。以我個人為例,我的情況就是常常在國外出差時,我除了Dropbox這個雲端硬碟以外,最常發生的狀況,可能是會臨時需要把我家裡的個人電腦的資料傳到我的平板或者是筆電,可是出國在外電腦不關也是很傷電費的,這時候若是有一台NAS,事先在NAS上準備好資料,出國後可以上網透過雲端存儲你自己的私有雲,安全性也會比Dropbox要高,但我為了預防萬一,我還是會選擇一檔多放啦。

 

 

在聽完了設定與APP展示後,又馬上換組到最後一站的視訊監控專區了,相信若是家裡面有寵物、老人小孩等等這些自制能理比較差需要隨時監控需求的朋友,買一台NAS搭配IPCAM絕對是最划算的方案,或者是自己開個小店面,還是居家安全等等的理由,都非常適合,而asustorIPCAM集中控管能力,可以達到8支不同品牌的IPCAM,在同一個頁面之中的選單做到管理功能,非常方便。而事件通知、個別排程錄影等等也採用明朗易懂的表格方式呈現。重點在於IPCAM的影像即時顯示跟分割畫面這些功能,其實很吃處理器的資源,但是我發現當講師在切換這些功能的時候,asustorNAS反應非常快,最主要的差別應該就是處理器的能力,因為asustor採用Intel的新ATOM系列處理器,既然是X86的基礎,一些浮點運算能力比ARM的處理器更為原生以及快速,運算這些平行資料的速度的確非常適合。

 

 

經過三站式馬不停蹄的展示之後,大家也都渴了餓了,這時候外面早已經貼心備好茶點供大家休息使用。

 

 

30年硬碟火侯的超級先拜,簡單易懂的語言讓你知道硬碟怎麼選

 

 

茶歇休息過後,接下來是Seagate硬碟安排的講課時間,這位朱大哥是業界非常出名的老前輩,玩硬碟已經玩了30年之久,他用非常詼諧輕鬆的講課方式由淺入深為大家介紹硬碟的成長與未來的前景,還有為什麼連希捷這樣的硬碟大廠,對於asustor這家初生之贖的NAS公司這麼支持的理由? 畢竟老前輩的眼界是很獨到的,最主要就是看上了asustor對於產品的創新與設計理念的堅持。另外老前輩也分享了他選擇硬碟的理由,那就是成本概念,一分錢一分貨,所以他用來存檔的硬碟,就是希捷最高等級的企業級硬碟,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不想要重蹈資料救援的覆轍,而這種等級的硬碟產品,在出廠前就花很多時間驗證測試,以及用料上面也比較高檔耐用,所以若是NAS之中的資料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多花些錢選擇企業級硬碟絕對有他的理由。

 

 

攝影達人,其實是藝術家的藝術課程讓人意外驚喜又回到校園的感覺

 

 

接下來的課程跟剛才的鄉土詼諧課程完全相反,asustor請到了知名的攝影達人,為大家分享一些攝影的概念還有資料保存的意識,因為達人有過出去拍照好幾天回來資料全毀的經驗,所以他會把資料存到自己的電腦、NAS之中做許多異地備份,不過達人對於攝影的經驗傳授,反而是整場課程之中我覺得最像回到大學上課的感覺,畢竟達人感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攝影博物館,是個藝術家,也聽到不少關於構圖的概念想法,以及照片要傳達的精神意志,若在場喜歡玩攝影的朋友應該都覺得如獲至寶的感覺,可惜時間不夠,沒辦法看到許多達人的作品集。

 

 

尾聲:實用教學課程與豐富產品功能,讓人興起願意嘗試的動機

 

 

達人的攝影座談結束之後,就是今天最高潮的抽獎時間啦,最大獎項有NAS2TB的硬碟,大家無不磨拳擦掌,祈求幸運之神降臨在自己身上。不過小弟一個都沒抽到啦~

 

 

但是小弟有報名體驗這次華芸推出的NAS機器與Seagate硬碟的產品開箱體驗活動,所以最後還是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小弟參加過不少活動,像是NAS這類型產品比較偏冷門,因為有許多人還並沒有真正了解NAS的用途,只知道下載謎片而已。但經過華芸產品經理的互動解釋,特別是針對產品功能開發的動機這些都毫無保留的與我們分享,讓大家對於NAS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願意去嘗試這個新公司、新產品,對於舉辦活動和參與活動的人,都各自有非常多的收穫,接下來就等小弟實際測試與體華芸的NAS產品是否真的那麼的好用囉,也希望下次能夠繼續參加這種豐富的體驗會活動。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被Toshiba併購的OCZ Technology(已經改名為OCZ Storage Solutions),在併購的同時,也針對了旗下的固態硬碟產品線做了很大幅度的調整,以前那種多到爆炸但產品差異度低的系列全部通通砍掉重練,也只保留了PCIe介面的RevoSATA旗艦系列的VectorVertex系列,而這些分類的等級通通屬於中高階產品,入門的產品線卻從缺,這也代表著OCZ並沒有馬上跟著其他廠商一起殺入這片入門級紅海的市場。我們都知道今年年中開始,固態硬碟的價格好像溜滑梯一樣急速下降,目前看起來256GB很有可能逼近3000元台幣大關,先不談用料跟規格,這個價錢據我所知已經相當的吸引人去購買了,畢竟120GB不太夠用,而256GB剛好,所以這個價格區塊,也是目前兵家必爭之地。

 

 

OCZ SATA產品線中,可以看到三款產品,扣掉Vertex 450準備進入EOL期而不算入的話,那麼產品其實只剩下旗艦級的Vector 150跟效能級的Vertex 460而已。ARC 100系列就是要填補這塊入門級的空虛。

 

 

我們本來以為遠離這塊戰場的OCZ,可能不會發表入門級的產品,不過現在還是給了我們一個意外驚喜,推出了名為ARC 100系列的入門級產品。OCZ以自己有主控制器跟韌體這兩大武器來與INTEL等這些大廠對抗,現在又有了Toshiba快閃記憶體的加持,因此不免相當期待這樣的組合可以為這個市場提供些不同的聲音。接下來我們就以這顆ARC 100系列240GB為主角進行開箱測試囉。

 

 

產品外盒重新設計,開始與過去作區別

 

 

ARC 100系列的產品配色是深藍色為底,不過包裝盒的尺寸跟以前的任何系列相比都不同,看來全新的OCZ現在連產品外盒的包裝都重新設計過了。

 

 

不過背面的文字介紹排版還是一樣字很小,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多幫助的訊息,只要看淺藍色那塊就好,上面有產品的特色介紹。

 

 

拿一款目前是OCZ中階主力的Vertex 460的外盒來比較一下,可以看到外盒在高度上有比較小一些。

 

 

抱歉桌面不太平整,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來,ARC 100系列的包裝盒厚度比較厚一些,看來OCZ也注意到之前的包裝盒若是塞了轉接架、小手冊等等一堆東西,基本上很容易爆出來,在比較注重外觀印象的客戶來說不是個好現象。而現在厚度提升後,相信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內盒也改為透明泡殼了,這也是其他家廠商目前的趨勢。以前是一塊黑色的發泡棉盒,看起來質感上差異滿多的,現在包裝質感比較好。

 

 

ARC 100系列本身沒有3.5吋的轉接架,也沒有提供Acronis的備份軟體,畢竟是入門款的考量,因此的說明只有安裝跟注意事項的部分而沒有序號。

 

 

ARC 100系列的本體,一樣是鋁合金材質的外殼,不過摸起來的手感很明顯的也與之前的鋁合金不太一樣,重量也覺得比較輕一點了。

 

 

翻到背面來看,ARC 100系列的產品標籤也有很大的不同,外殼的固定方式也都不一樣了。

 

 

我們來直接做個對比,左邊是OCZ ARC 100系列,右邊是OCZ舊款的Vertex 460,標籤部分由直的方向印刷改為橫向印刷,CE/FCC等認證標籤集中在一塊了,而且也有標明目前的韌體版本號碼。而外殼的部分原本四個角落的螺絲設計不見了,也因此不需要在另外貼保固貼而惹爭議,因為那個保固貼也有可能不小心碰到而脆裂尚失保固,這一點小地方的改良都讓人覺得很棒,只是針對那些愛拆外殼的玩家來說就不是那麼的友善了。

 

 

內部用料一探究竟

 

 

它的螺絲改為在正面的貼紙之下了,而這個貼紙因為是多層次印刷,拆一下就有痕跡出現,而且黏性馬上就尚失,還是奉勸各位不要亂拆了。

 

 

四顆螺絲順利轉下後,上蓋就可取下了。不過它的PCB是反過來裝,因為這樣子在插上SATA排線跟電源時,會看到的是正面的產品貼紙,這一點也是有研究過的,因此首先看到的是PCB板子的背面。

 

 

正面PCB上面,將OCZ主控制器配置於中央,然後八顆快閃記憶體於側邊,是為了讓傳輸速度盡量平均化,而緩衝記憶體的部分可以看到還有一顆空焊的空間保留。而前端看起來很像另外一組SATA接口的部分,則是OCZ廠內快速自檢的工程模式專用接口。主控採用Barefoot 3 M10,這一點與Vertex 460相同,然後快閃記憶體是Toshiba新一代配方的A19晶圓,Toshiba的快閃記憶體品質部分是相當值得信賴的,所以也造就了這顆ARC 100系列雖然為平價入門款式,卻同樣有高水準的耐寫表現。

 

 

實測重量在102克,比以前的鋁合金殼要輕一點。

 

 

2分半裝系統,9秒內開機到桌面的驚人效能。

 

 

接下來的測試部分,因為它並非以最高性能為主打,而是一款考量價格成本與效能平衡的入門款式SSD,相信許多人衝著入門款式SSD的目的都是要當作開機啟動碟,所以我想進行的測試項目也偏向這些方面,而不是裝到空盤測試最高效能就結束了。首先平台部分的列表如下:

 

主機板:MSI Z97 Gaming 3

CPU: INTEL G3258

顯示卡:MSI GTX 660 Ti

記憶體: Panram Lightsword DDR3-2800 16GB

SSD: OCZ ARC 100 240GB

OS: Windows 7 64bit Ultimate

 

基本上是這樣的配置來進行安裝且測試,我想Windows 8大家都不愛用,包括我也是,雖然它是新一代作業系統支援UEFI,且啟動方式大幅改進,速度比Windows 7更快,但我就是不愛,因此以Windows 7作為安裝測試比較符合大家的需求。

 

 

安裝是從USB 2.0Windows 7正版ISO來源安裝,時間測定用手動碼表計時,所以會有1秒左右誤差,當確認分割區的下一步按下時,也盡量同步的按下碼表計時來觀測整個安裝過程需時多少?

 

 

請原諒我有點迷焦,因為它快到我差點來不及拍照了,這是安裝過程完了之後第一次開機啟動的畫面,只要254秒完成。如果你是計算到安裝完倒數十秒的畫面算結束,那麼我相信大概只要230秒就搞定了,這樣子就已經完成Windows 7的安裝,與硬碟安裝時間相比真的是非常非常有感覺。

 

 

接下來,把該裝的驅動都裝完後,就來進行基本測試,這些測試是把ssd當作主硬碟的參考值,會比空碟的參考值更具貼近實際使用狀況。

 

 

ATTO為例,全預設值狀況,得到最高的讀取效能是500MB/s256KB樣品長度下出現,寫入最高效能是447MB/s,於32KB樣品長度下出現。

 

 

接下來是什麼都不能調整的AS-SSD,相信這個測試對許多人來比較準確一些,它基本上樣本是測試在非壓縮的樣本,所以以往Sandforce主控的SSD在這邊都討不了好去。而這裡可以看到它ARC 100的最高讀取可達427MB/s,最高寫入可達417MB/s,重點是4K部分寫入可達107MB/s64執行緒也有283MB/s的不錯表現。而即使當作主硬碟,已經有資料在SSD內的狀態下,它的寫入曲線也算是相當平穩。

 

 

接下來,則是另外一個使用者會非常有感覺的測試,也就是開機速度的部分,安裝BootRacer最新版來進行測試,測試方法是測三次取最高值,畢竟windows每次開機的速度都有點或多或少不一樣,更何況還要經過主機板post檢測過程,所以每次都有差異值。

 

 

新版的BootRacer,會提供表格分析計算開機所花費的時間到底花在哪?第一次開機為12.682秒,可看到Windows起動7秒,桌面準備5秒。

 

 

接著按下Boot Time Test選項,這個選項其實就是重新開機的選項,沒想到第二次竟然只有8.735秒,Windows Boot只要3秒,桌面一樣5秒,這代表Windows起動的部分有許多耗時的DLL加載程序應該已經被放到SSD系統內的緩衝DDR3內進行加速了。

 

 

第三次重開比較慢了些,是9.640秒,Windows Boot一樣3秒,但桌面多了一秒來到6秒,不過不管怎樣都是相當的恐怖且非常有感覺的效能提升啦。

 

 

老筆電春天,CPU慢沒關係有SSD挺你

 

 

接下來,若是你家裡面有差不多三四年前的筆電,大概都會遇到這樣的升級瓶頸,CPU可能沒得再換,記憶體也許都早就加滿,不過效能還是無法跟現在的筆電相比,這時候你剩下唯一可換的就是SSD了。通常只要具備SATA 2的速度,基本上安裝SATA 3都可以相容,而SATA 2的效能雖比不上SATA 3,但提升開機跟程式執行速度也是相當有感覺的。所以我這次要來把家中這台ACER 5810T來改裝ARC 100 SSD

 

 

其實這種年代的筆記型電腦,滿多都還算友善,可以自行更換硬碟,因此安裝上面也只是把舊的拆下,新的換上就好,加上BIOS沒有甚麼UEFI設定,基本上都可以相容。

 

 

裝上之後在BIOS也可以完整辨識到。

 

 

裝在舊筆記型電腦後,讀寫受SATA 2的瓶頸限制,因此最高理論值不超過300MB/s,這對於目前的SATA 3任何一款SSD來說都不是太大問題,而ARC 100在這邊也用ATTO測試跑出280MB/s的讀寫效能。

 

 

AS-SSD來測試,讀寫大約是252MB/s以及238MB/s4K只有36MB/s,但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都已經非常有感覺了。

 

 

同樣安裝好系統來測試開機時間,以bootracer第一次開機得到13.523秒,還算相當不錯。

 

 

第二次則是13.334秒。

 

 

第三次比較慢,得到14.150秒,要低於十秒看來有困難,不過對於原本可能開機要開上一分多鐘的就筆電來說,這已經根本就是上帝的救贖了。

 

 

結論: 效能表現不差,希望上市價格平易近人就好

 

 

產品本身提供3年保障,也可以在每日寫20GB的情況下持續三年,可以看出OCZ對於Toshiba快閃記憶體體質的信賴程度,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問題,問題在於其實IT產品的價格部分,有個指標性的關卡就是100美金,也就是台幣3000元的大關,換句話說只要高過3000元可能就只能吸引比較少數真的對產品有需求願意花比較高預算的人,否則的話,就可能只是曲高和寡的產品。因此可以想見要勾起一般非專業用戶的購買慾望,價格不要突破這個關卡是最好的範圍。而這款ARC 100,被定位在新生的OCZ最入門的產品線內,也希望上市後價格上能夠與市場上其他家真正並駕齊驅,那麼相信對於OCZ的品牌形象也會有更好的推廣效果。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台灣地區的電子遊戲競技比賽的成型,以及參加國外大型賽事取得的好成績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年輕的選手開始投入這個新興的電子運動競技項目,逐漸也改變了許多人打電動就是浪費生命的印象。以電腦零組件廠商來說,這是一個除了換機潮、開學季以外的更大商機,當然會花許多成本來研發更適合電競選手的裝備,提供一個最佳化的電競平台讓選手只要專心修練武功取得勝利。


這次體驗的是微星的Gaming系列電競主機板,也是最近改變非常多,產品進步相當大的主機板廠商。談到主機板三大廠之一,微星絕對是其中一個,但其他家早已經開始經營高級副牌的時候,微星起步就比較慢一些。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微星開始做產品分類的時候,是P55時代的推出的Gaming系列,在之前的雛型是Big Bang系列,當然也有高階的MPower系列,不過在一般消費者的眼中可能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產品系列雖然有區別,但實際上硬體規格的差異沒有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消費者當然只是認為彩盒名稱換一下,而不知道價差在哪,所以其實微星的早期Gaming系列並不算太成功,但也因為有這樣的起步,所以到了Z77系列以後,Gaming主機板才能真正稱得上是Gaming用途,因為找了真正有再打比賽的選手詢問他們的需求,再想辦法幫助他們優化,這才是量身訂做的產品。



現在晶片組已經進步到了Z97系列,微星的Gaming系列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推出新簡化的數字,改為3、5、7、9系列作為等級的辨識名稱,這對於全世界知名品牌來說是常用的產品命名方式,像是作汽車的BMW與AUDI等等都是採用這種簡單好記的名稱,打造了可以連續用二、三十年以上的產品名稱,讓世人想忘都忘不了。今天要測試的是Z97 Gaming 3,就自然是這個系列的入門款式了,不過產品雖然為入門系列,仍然齊聚了所有電競玩家最重視的硬體調整方向,當然也加入微星以前一直主打的軍規用料為底子。相信在看完文章之後,也許你以前對於微星只是平價主機板的觀念,就會跟我一樣徹底的改變了。


強烈配色加上電競行銷,整體外觀印象加分



微星把從上一代開始都把Gaming主機板系列改為一個龍的圖騰,給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黑底加上紅色的配色,是許多人無法抗拒的性能顏色,行銷的包裝上第一印象很重要,也許有些人習慣到店面直接選購,那麼配色鮮明強烈的包裝通常是加分的關鍵。微星也搭配了新一代的口號為JUST GAME!,說明產品只為遊戲而生。另外微星也大力投入電競賽事,也贊助了許多電競隊伍,希望能藉由電競比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這些都是消費者與電競選手們樂見的事情。



電競選手重視甚麼?低延遲的網路速度,高分辨率的音效輸出,以及高速的SSD加持讓系統跑得更快更順。雖然聽起來都好像是很重口味的要求,不過微星在全系列的Gaming主機板上都有提供這些元素,像是網路晶片改用高通的Killer E2200,具有可以分配網路占用率的功能,能最佳化網路速度,在打遊戲時全速傳輸降低延遲,而針對音效部分,微星也把音效晶片跟電容元件換成高品質的零組件,而且還獨立提供電源還有電磁波遮蔽等設計,還原最好的音質表現。加上支援M.2的接口,更是可以安裝高速的SSD讓系統跑的順暢遊戲讀取快速,而且這些功能這張入門等級的Gaming 3一樣都不少。



配件部分連光碟驅動都黑化的徹底,後檔片也是黑紅整體性設計,另外針對機殼內走線也貼心提供辨識的貼紙。



還多了一個小配件是大4P轉3P的轉接頭。



也有一張國外很流行掛在門口的告示牌,說我正忙著打電動不要來打擾。



主機板配色為黑色PCB基底,加上幾抹紅來營造電競的性能感覺。



後方I/O一覽,保留了PS/2的接頭,因為有些追求直接反應的玩家還是採用PS/2的鍵盤,另外也提供了D-SUB、DVI、HDMI、DP等完整的輸出接頭,不過一般來說電競玩家通常都會用獨立顯示卡來輸出顯示,內顯一般來說還是不太夠力打遊戲,但至少保留這些接頭,讓消費者選擇性大增。後方也搭配四組INTEL原生USB 3.0接頭,以及具有鍍金接頭音效輸出端口。



如果您有自己的USB音效裝置,例如USB耳機擴大機,那麼你要接的是這個RJ45網路孔下方的這兩組USB 3.0,因為微星有特別從主機板12V拉出一個5V的獨立電路是直接供應給這兩組USB使用,避免因為後方同時連接了許多USB裝置,而導致USB供電無法達到5V讓DAC等音質下降,算是滿特殊的設計與考量,不過換句話說,這兩組USB若是拿來接手機充電輸出應該是比較穩定,因為有直接供電的關係。



而入門跟中高階的差異,主要就在於產品定位的考量,電競選手通常不重視超頻性能,反而追求電腦的穩定性,加上用料的成本幾乎都已經在網路以及音效上面的重是,所以入門的Gaming 3在CPU PWM的配置上,只有6+1相的超導磁電感設計,這點對極限超頻來說比較不利,但對於打遊戲的人來說沒有差別。



散熱片上面還有龍的圖騰,散熱鰭片也看起來像是龍麟片增加美觀感覺。



南僑的部分則是微星近來主打的遊戲系列龍圖騰盾牌,這個設計感不錯,應該會繼續沿用到下一個世代。



Z97已經是全面的原生INTEL SATA 3接口,其中在SATA 4與SATA 5的部分是反置向上,對於裝機來說比較方便,而SATA 5則是與M.2頻寬共用,因此接上M.2的SSD之後,SATA 5頻寬就會被M.2占走。



在音效這一塊的區域,微星把它當成獨立的區塊來設計,主晶片有降低電磁波干擾的蓋子,還加上LED讓它更明顯。音效電容採用日本Nichcon濾波電容,可以有效降低漏電性與更穩定的電壓表現。



微星在這片Gaming 3的規劃上,把現在主機板幾乎都拿掉的PCI界面給找了回來,因為有許多用戶在反映仍然有許多PCI的裝置要繼續使用,所以微星用ASMedia的ASM1083晶片來把PCI-Express轉成PCI Bus的訊號使用。另外微星的音效模組還延伸到這邊,它具有一個AUD SW1的切換裝置,可以讓你若是把耳機麥克風接到前方I/O時,仍能享有音效模組的輸出效果。



除了高速的SATA 3 6Gb/s的傳輸界面,INTEL在Z97加入的最新傳輸介面就是M.2的傳輸界面,當然微星的Gaming 3也具有M.2界面,它的傳輸效能目前來看可以比SATA 3還要在高,這個空間也巧妙的放置在PCI-Express x1的後方。



而在音效模組的上方,則是最近很夯的網路晶片Killer E2200,這個晶片以優化遊戲網路傳輸效能,降低Ping值為主,內建的高通軟體也會偵測你在遊玩的遊戲與已優化,在打遊戲的時候自動降低其他背景網路使用量,全部轉移到遊戲上面已獲得最大的網路傳輸效率。



記憶體這邊的PWM配置則是一相的SFC超導磁電感。



PCI界面配置提供三根之多,相信是許多擁有舊PCI裝置的使用者福音,因為其他家多半都已經拿掉PCI的配置了。另外,Gaming 3與中高階的差異還有不具備硬體的POWER與RESET按鈕,還有OC精靈實體按鍵,這些對於非裸測玩家來說是雞肋的東西,也可以節省成本花在真正需要提升的零組件上。


更優化美觀的BIOS界面



開機進入POST畫面的底圖也是龍圖騰,整體一系列的質感都很棒。



進入BIOS後的區域,也是先看到一個大的龍型盾牌,Gaming 3雖然沒有實體的OC精靈按鈕,不過在BIOS畫面仍然有個虛擬的OC精靈按鈕在左上方。一開始預設的語言是英文,您也可以在由上方的X左側的地球圖案切換繁體中文語言。BIOS的配置邏輯很簡單易懂,所有的設定選項都集中在左方第一個圖案內,第二個圖案就是超頻的OC選單,然後是升級BIOS的M-FLASH選單,以及右方的OC超頻記錄檔,還有硬體監測選單、圖形化界面的主機板硬體探索選單。



第一層的設定選單,主要就是調整主機板的時間設定,以及顯示目前BIOS的版本跟CPU記憶體的基本資訊。



第二層的OC超頻選單,則包含了所有超頻調整的時脈、頻率、電壓等等細部手動微調的選單,當然最簡單的超頻方法就是按下那顆虛擬的OC超頻精靈按鈕,一鍵偵測你現在上面的CPU、記憶體等資訊來做出最平衡的超頻設定。



M-FLASH則是BIOS韌體升級的選項,剛好微星針對這張Gaming 3有發布新的BIOS,我就正好進行更新,先去微星官網下載正確的BIOS檔案回來並且解壓縮放在USB隨身碟內,插入後就可以點選升級BIOS了。



選擇好裝置。



接著會重新開機,開機後自動進行升級,升級完重新開機即可。



BIOS版本就從2.1升級到2.2了。



雖然不是以超頻為主打的板子,但還是有超頻的基因存在,這邊微星也提供了六組超頻設定檔可以記錄。



在硬體監控方面,圖表化的方式也讓人一目了然目前的風扇轉速以及溫度變化。



在板子探索選單上面,則是把可以連接I/O裝置的部分採用圖形表示,有安裝的部分會反紅,滑鼠游標移到上方,會在左下顯示目前的裝置名稱。


實用APP不再是雞肋,值得裝且必須要裝



之前在幫許多客戶安裝電腦的時候,常常有些客戶要求不要裝主機板送的軟體,省得他還要花時間移除,因為通通用不到。這些我也可以理解,對於消費者來說,主機板廠商也須苦心思索的附加應用軟體,本意是為了提升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無須再去下載,但大多數的板廠附的軟體APP絕大多數都成為了消費者不願意安裝的雞肋,這是為什麼? 只能說以前作產品的PM也許沒有真正去了解到消費者要什麼,所以去談了一堆贊助軟體看起來一大包好像很誘人,實際上消費者都懶得安裝。不過今天在測試微星Gaming 3的時候,我幾乎都用微星附贈的APP就相當足夠了,因為這些軟體總算是真正有用途而且都具有美觀好用的界面,不裝可惜。



第一個就是MSI的COMMAND CENTER,一個綜合型的中央管理監控軟體,可以在界面中調整超頻的時脈,風扇轉速、記憶體設定以及OC精靈設定,一個軟體就搞定全部主機板的重要功能,界面也寫得很漂亮,還附贈了一套RAMDISK軟體。



像我插滿16GB的RAM,其實一般用途8GB就夠了,所以我可以切個8GB空間出來當作RAMDISK,來加速整體系統效能,而RAMDISK切出來後,要把一些暫存檔案指向這個空間來加速,軟體都可以設定,而且具備備份功能,讓你不用去擔心資料遺失的問題。



既然切了RAMDISK就不免手癢看一下效能,在CPU提升到4.5GHz後,記憶體寫入速度就很高了,看到這種12000MB/s以上的寫入速度真是爽。



另外一個ECO CENTER,則是跟COMMAND CENTER相反的軟體,它是以節能為主的調教軟體,若是你沒有超頻,也希望能降低電腦使用的耗電量,那麼針對一些閒置的裝置進行個別供電的關閉,都能讓耗電量降低。



然後這套EXTREME TUNING工具,則是MSI與INTEL合作撰寫的極限超頻用調教軟體,除了可以調整頻率那些參數以外,它還有INTEL的燒機測試,還與HWBOT合作,可以把測試成績上傳到HWBOT的社群登陸超頻的記錄,以往我們超頻後都要使用一堆第三方的軟體,還要手動上傳到HWBOT等網站登錄,現在一套就搞定了,這是一套非常有用的整合型軟體。



另外有一個小的常駐型APP,則是稱為Gaming APP,簡單來說也是一鍵超頻與靜音模式切換的軟體,它超頻的幅度不大,像是我在BIOS內手動調成4.5G,執行OC模式後,會自動設定在4GHz,而Gaming模式則是3.9GHz,小幅度的提升CPU的效能,在電壓等等不更動的條件下讓主機更快一些,這些調整也可以在日常工作、遊戲中使用,對機器來說傷害也比較小。



再來則是這個Xsplit線上直播軟體,這個軟體在直播開台使用上知名度相當高,微星也提供了六個月使用的版本,只要註冊好就可以開始使用。一邊側錄遊戲內容,一邊經由webcam照出實況主的現況,以及透過耳機麥克風線上轉播自己打遊戲的實況到Twitch這種串流網站上。


裝機實測體驗



這次的平台設定如下:
CPU: I5-4670K
MB:MSI Z97 Gaming 3
MEM: Panram Lightsword DDR3-2800 16GB kit
VGA: MSI GTX660 Ti
SSD: OCZ RevoDrive 350

基本上是有點強過頭的硬體組合,不過那只是針對跑分軟體而言,對於使用者本身來說,主機板的功能是否絕大多數都符合需要,是否能夠進行遊戲的順暢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是以全部平台的測試為主,那麼PCMARK 8的確是一套很完整的測試軟體,就整體來看得到4917分,這個分數是結合網頁瀏覽、OFFICE工作、影音編輯、遊戲等多個方面綜合評比的分數。



另外則是跑一下PCMARK 05作為參考值。



最近比較常在玩的遊戲當然就是討論度最高的WatchDog了,搭配我的專用耳機來聽微星的音效擴大器推出的聲音,不但低頻力道足夠,而且空間感十足,遊戲中各種細微的音效表現都聽得很清楚,雖然這部分無法用量化的來表示這個音效擴大器與一般主機板的差異,但是耳朵卻是很清楚這些表現比起一般的音效晶片要好相當多。



對於WatchDog遊戲內容來說,我比較不滿意的還是這個,遊戲中的物體除非是任務有關,否則基本上很多都只是裝飾,像電腦這種東西手槍還打不爆,講求真實網路駭客的WatchDog內容來說有點不太真實。


[img]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8/14743755503_2823111854_c.jpg" alt="" />
另外一套則是戰地風雲4,其實已經破關許久,但最近在練它遊戲的槍法以及熟悉他的物理計算方式,所以也幾乎是天天都會玩一下,在槍聲與腳步聲的細節聲音處理上,只要搭配一組不是太差的耳機,經過微星Gaming 3推動後的效果真的不錯。


心得感想:提供使用者真正用的到功能,才是主機板用心設計的方向



我接觸過的板子也不算少,特別是本身還有提供電腦硬體裝修的服務中,常常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基本上若是沒有特別的超頻需求,或者是指定品牌的情節,我都會推薦玩家共和國這種比較高階的板子,有預算考量的話,才會以微星主機板為主,但大多只是入門跟價格的考量,功能上面只求穩定不出問題就好。但經由這次測試體驗之後,我對於微星主機板的觀念也整個扭轉過來,它們也許以前的品牌形象不是位於高檔主機板的列表之中,但現在連這種入門等級的主機板上面的用料與設計,都是以消費者真正用的到為考量,而且不論外觀、用料都與以前的印象大不同。因此現在在我的裝機推薦名單之中,我也會把微星Gaming系列主機板列入口袋名單之內,若是你也跟我一樣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之中,我覺得是時候給微星一個正面的評價了。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半兼職幫忙處理公司內的MIS事務後,自然幫忙自家業務處理總公司配發的新工作筆電事情也就落在我身上囉。

被Toshiba大公司併購後,現在已經開始越來越濃厚的Toshiba味道出現了,包含這台全新的Portege Z35 Ultrabook,在在都提醒我總算也可以進入這個大家族當一個小齒輪了。

這台筆電似乎在台灣沒有販售,而是從美國購買進口的,算是中階等級的商務型Ultrabook,規格如下:

    • Intel® Core™ i5-4500U processor
    • Windows 8.1
    • 8GB DDR3L memory
    • 128GB solid state drive
    • Mobile Intel® graphics
    • 13.3" HD LED Backlit display (1366x768)
    • Intel® Dual-Band Wireless-N 7260 2x2 AC + Bluetooth 4.0
    • Premium Spill-Resistent LED Backlit Raised Tile Keyboard
    • Starting at 2.60 lbs.
    • Cosmo Silver

 

雖然這台市面販售是搭載Windows 8.1,不過美國總公司的IT部門已經把它改灌成Windows 7了,因為公司要跑的軟體還不太支援Windows 8。對於業務來說,之前幫他灌好的筆電,是我們在Centirno時代推出的DIY筆記型電腦產品,又重又慢就是它的代名詞,經過我換過SSD加上Windows 7之後才勉強算是堪用的筆電。所以這次公司配發新筆電,大家都很興奮,但還是等了相當久,而且只有一個業務先拿到而已。

東西是昨天才剛收到,所以接著就來個簡單的開箱介紹吧。

 

10323494_10202601714658949_363720652_oP02.jpg 10323566_10202601722339141_1271163784_oP04.jpg  

盒裝超薄的,完全不像是台筆電的盒子,跟台廠一大包"豪華"箱子比起來寒酸許多,不過也少掉許多不必要的配件跟運送空間。

 

10332957_10202601715098960_1687557403_oP08.jpg

  10319932_10202601716939006_878561950_oP01.jpg

開盒之後就是筆電本體跟變壓器,沒別的東西了,因為是Ultrabook,所以驅動那些東西都採用上網下載的方式,Toshiba的筆電在驅動支援還算滿友善的,一些新的機器基本上都可以找到Windows 7或者以下的作業系統版本驅動。這顆變壓器真的是小到讓我覺得太~神~啦。拿了易口舒盒子來比對你就知道有多小。

 

10323562_10202601728739301_1401469662_oP03.jpg

Portage Z35採用新一代的處理器,原生支援Intel USB3.0,所以三個USB接口全部都換成3.0,而且原生相容,可以支援開機隨身碟或者硬碟。另外因為是商務筆電,外接投影機是很重要的功能,因此保留了D-SUB跟HDMI雙接頭輸出。

 

 

 10332823_10202601728059284_1395160297_oP06.jpg  

它也不算是美背式設計,所以把散熱口改在後端,B件螢幕轉軸處是用鋁合金打造,增加耐用強度。

 

10335480_10202601734619448_1446963962_oP10.jpg

底部是整片式的C件底蓋,要拆就是全拆,Toshiba還幫這個Z系列設計了像是IBM早期流行的Dock船塢系統,增加筆電的擴充能力,當然這部份是屬於外購的零件。

 

 

10337362_10202601731899380_274380233_oP11.jpg

前端的貼紙也很精簡,就只是inter硬塞跟能源之星而已。

 

10340397_10202601727739276_1270727767_oP12.jpg

另外一側的I/O,提供了SD/MMC讀卡機跟兩個USB3.0接口,還有RJ45網路接口,跟硬體鎖孔。

 

10350104_10202601726219238_1173799736_oP16.jpg

 它不像早期Ultrabook一定非得那麼薄,但是也不會很厚就是了。

 

10340448_10202601731019358_660721227_oP13.jpg

鍵盤全貌,在外商公司上班,你最好是本身就具有盲打能力,要不就是得去另外買中文鍵盤注音貼紙來貼了,鍵盤手感普普通通,就孤島巧克力鍵盤的觸感。倒是這個多功能的Touchpad,它的按鍵設計在上方,下方是指示燈比較特別,另外就是ThinkPad已經快要消失的小紅點指標鼠,現在Toshiba拿去用啦,當然不能做紅的所以它作小藍點。

 

 

 10350067_10202601749259814_579607024_oP15.jpg

全鍵盤具有背光LED,這一點在夜間很好用。

 

10350115_10202603351859878_441249850_o.jpg

 

接著,因為好奇,而且在網路上似乎找不到神人拆解這台機器,所以自己先盲拆一半看看它的設計囉,還好,沒有討人厭的暗卡榫,螺絲下來C件就是輕鬆移除,Toshiba設計了容量達3380mAh的鋰聚合物電池給這台Ultrabook使用,可以大幅降低機器的薄度跟重量,要替換也不難。倒是兩條超低電壓DDR3L的記憶體是用三星的。而SSD則是Toshiba自己的mSATA接口,美國網站上還有256GB可選,但總公司只選了128GB...lol。

 

 基本開箱就到這邊了,這台機器就是一台中規中矩的商務筆電,也不用希望它能順跑什麼遊戲之類的,但新一代的Intel 4500U所帶的內顯,其實還可以在某些特效開啟的狀態玩BattleFiled 4呢,不過這台機器的命運就是幫業務敲到更多單子了。至於螢幕表現,Toshiba規格上寫的Backlit display,也就是稱為藍色夜光的LED螢幕,在夜間多角度可視的部分比起以前的LED螢幕要高,而且邊緣漏光的機會比較少,整體來說還算不錯就是了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選了一隻連大陸朋友都打上問號的手機廠牌,那就是聯想Lenovo。要知道在大陸這麼多牌子的攻擊之下,就算聯想是中國筆電內銷第一名,它的手機其實還是乏人問津的。

聯想之前做手機的方法也是找代工廠,做出來的東西可想而知,但是在k910這隻手機時,好像起了很大的變化,個人猜測是因為吸收了Motorola的研發人員之後才有起色,總之,這的確是個好事。

雙卡雙待在大陸是很流行的規格,看看三星把Note3雙卡雙待僅在大陸販售就知道,若沒有這隻k910,三星那隻Note 3依然是雙卡雙待的王者,只不過現在....

 

這隻手機的硬體規格很強悍,而且不是什麼MTK核心了。一起來看看以下硬體規格參數:

◎ WCDMA + GSM 雙卡雙通手機
◎ 5.5 吋 IPS 觸控螢幕、1,920 x 1,080pixels 螢幕解析度 440ppi
◎ 採用 Android 4.2.2 Jelly Bean 作業系統
◎ 內建 用Qualcomm Snapdragon 800, 2.2GHz 四核心處理器
◎ 1,300 萬畫素相機、500 萬畫素 84 度廣角視訊鏡頭
◎ F/1.8 光圈、Sony IMX135 相機模組與雙 LED 補光燈
◎ 支援 4G LTE / Wi-Fi 無線網路
◎ 內建 2GB RAM

 

它有著高通的S800,效能自然不在話下,也支援4G LTE,採用Sony新一代背照相機模組,更把它變成了F1.8大光圈,讓它拍照起來,特別是在人像跟近拍有著濃厚的景深感覺。

5.5吋大螢幕,但是整體重量卻相當輕盈,而且跟小米3的5寸相比握感更好。

其實我並沒有一定要雙卡雙待,但是這隻機器給我的吸引力太強了,因為這支手機在去年年底發表上市,還要將近3,000人民幣,現在只要2,000人民幣就有了,換算下來約新台幣11,000。

不過要買的人要有心理準備,就是這隻手機原生的系統沒有繁體中文,所以你得要自己安裝,要ROOT、要安裝Morelocation2,要加入Google模組(大陸手機的ROM都沒這個東西),所以它不是買來就可以馬上安心使用的,除非你簡體中文也OK,或者是乾脆吃英文介面,安裝GOOGLE模組後用GOOGLE輸入法也是OK的。

 

 

Lenovo K910

這趟去北京,特地請大陸朋友先在京東買了,沒有為什麼,因為掏寶的水份太多(賣假貨的意思),連大陸人自己都怕怕的。

 

2014-04-09 17.33.43

K910並不像三星分類成聯通版、電信版、亂七八糟版等等,它一個版本就可以對應這些電信商,因此購買上面也比較不怕買錯。

 

2014-04-09 17.33.55

京東一日三送的威力,我這次也感受到了,因為人在上海訂機器,到北京飯店的時候東西早就到了在等我。

 

2014-04-09 17.35.24

外盒是兩層構造,盒裝比起一般要大得多。

 

2014-04-09 17.35.42

拉開後,底層的紅色正好變成VIBE Z的底色。

 

2014-04-09 17.36.52

手機乍看很龐大,但是握起來沒有太大壓力,一隻手(男性手掌)操作應該都沒有障礙。

 

2014-04-09 17.38.08

變壓器的頭一開始還以為是大陸的樣式,沒想到也是做國際接頭兩孔,可見聯想是以賣到其他地方做先決考量,但是看來要在台灣上市可能遙遙無期。

 

2014-04-09 17.38.56

耳機以及傳輸線,這兩個東西我沒拆沒用所以無法評價,畢竟我已經有了小米活塞耳機跟一卡車的傳輸線了。

 

2014-04-09 17.41.03

退PIN針的造型也滿特殊,但是最好用的還是IPHONE退PIN針,所以我也沒拆來用。

 

2014-04-12 00.08.03

這是在酒店內拍的,我還沒有進行繁體中文化跟GOOGLE包的安裝,只是把桌面改為聯想提供的主題,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這隻VIBE Z,ROM的底層跟MIUI有著深度的關係,很多東西也很類似。

 

 

 

2014-04-12 00.08.29

聯想在機器外觀上的設計是滿有質感的,背面的金屬蓋(不能打開)有加分的效果。

 

 

2014-04-13 20.25.34

四邊採用金屬外框包覆,螢幕是全貼合技術,與以前的差異就是大太陽下比較不易反光,也就是側邊可見度提高了。

 

2014-04-13 20.25.42

喇叭位置在底部,而且是雙喇叭設計,聲音開到Outdoor模式大到我都嚇一跳。

 

2014-04-13 20.25.51

相機是凸起的,不過不會太影響使用的感覺,拍照跟機器介紹在下一篇介紹。電源鍵在機器上方的配置我也比較習慣,像米3在側邊我常常會誤觸。

 

 

2014-04-13 20.26.00

側邊就是音量鍵而已,3.5mm耳機孔也在上方,單就按鈕操作配置對我個人來說是滿分的設計。

 

2014-04-14 19.30.53  

跑了一下安兔兔,分數也是相當的高。

其他的體驗跟心得我在慢慢分享出來,這是自己花錢買的東西,所以好與壞我都會說,沒有廠商壓力,也沒有收入或者免費獲得機器,純粹自爽的文章。

若您也在台灣跟我一樣對這隻手機有興趣,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OCZ NIA的官方網頁,當然,這裡還是英文,主要是簡單說明NIA的定位以及目的,還有免去手指控制的超屌殺敵新武器。


滑鼠的發明已經過去二十幾個年頭了,但不管怎麼樣的人體工學或者是雷射、光學等等解析度的變化,基本操作的方式卻是從未改變過,因此人們一直習慣著每天進行數百到數千次的食指運動。即便是聲光效果再怎麼華麗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我們都用同樣的方式操作著,不過現在你可以有個完全不一樣的選擇,就是今天小弟為您介紹的OCZ-NIA腦波遊戲滑鼠。



NIA還有專屬的FLASH附屬小網頁介紹,它的硬體構造看來並不會很複雜,一個頭帶配合一個接收器,以及一條A TO BUSB 2.0規格的傳輸線,現在不只支援32Bit的作業系統,已經有支援64Bit了。


這個產品單就創意來看真的是百分之百的酷,利用腦波的意識改變肌肉組織的電流與細部變化,就可以達到與滑鼠差不多的功能性,如此一來你只要用"想"的就可以輕鬆殺敵於思緒之間,這種乍聽之下聞所未聞,未來感十足的產品,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實現在市面上,感謝OCZ願意讓小弟來個嚐鮮測試,先來看一下原理解說吧。


在這邊還可以下載新的使用者定義檔,看來是會不斷的配合新遊戲作更新,目前已經有知名的Crysis可以用。


NIA作動原理概說



腦波,又可以大致區分為ALPHA以及BETA兩種波形,在腦袋中像是電流一般的激走,ALPHA大致上是屬於平靜的波形,例如在郊外放鬆心情、良好品質睡眠情況下所產生的電波。而BETA基本上是屬於激動、緊張、刺激的狀況下產生的波形,例如生氣、驚嚇等等。不過這種腦電波若非透過儀器偵測,從人的外觀根本無法辨識,但是這種電波會直接或者間驅動小腦對於肌肉做出相關的反應,例如高興時我們肌肉可能就是放鬆狀態,激動時則呈現緊縮。因此只要能夠從這一點下手,讓程式接受來自於肌肉訊號時能夠分辨出電波種類,再進一步加以轉換成可以程式化控制的訊號,接著利用這些訊號模擬鍵盤的WASD四個玩GAME最常用的控制鍵,另外再對於模擬射擊的滑鼠左鍵指令用BETA波來控制,如此一來無須左手鍵盤右手滑鼠了,只需要單純用想的再表現在肌肉組織上即可達到我們想要的遊戲效果。


如果看到這裡馬上就對NIA下結論的話,我只能說,太淺了。仔細想想看NIA的邏輯,它把我們一些看似再普通不過的舉動,分解為細部的指令。例如說,你看到桌上一枝筆,你想要拿起來,你用眼睛看到筆的時候,腦中所想的是判斷距離,如果距離在手部可及差不多的範圍內,那麼下一動就是發出命令給手部肌肉神經,讓手去拿起那隻筆。可是這一切僅僅發生在那短短也許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你的腦部已經作出這麼多的分析以及反應的動作。看在旁人眼裡,你的動作只有伸手拿筆,這麼簡單而已。因此NIA就是結合了腦波與肌肉反應的偵測,來判斷出你對遊戲中腳色所下的指令為何?再把它轉成電腦可認得的訊號,這就是NIA的動作原理。


NIA程式說明


安裝相當簡單,與一般程式無異,下一步就可以裝好,不過由於目前沒有中文化版本,因此也需要您具備些英文程度啦!以下我將以Step by Step的方式說明程式的功用。



安裝完後點選程式就會直接進入調整(Calibration)的步驟,對於這款腦波滑鼠來說,成功的調整才可能在遊戲中達成精準的控制效果,此時您若已經戴上頭戴(Headband),則會直接秀出所偵測到的肌肉波形(黃色),執行調整(Run Calibration)的選項後程式即會開始偵測腦波訊號,依據OCZ官方網頁的說明,這裡的基本線(Baseline)必須要在綠色以及藍色的中間才能算是調整成功。



Tutorial的程式自帶說明頁面中,有著完整的解說(當然,還是英文),這裡教您從正確配戴頭帶開始,一直到進入遊戲遊玩,都有解說。




點選調整後,您可能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基本線太高(Baseline High),請不用氣餒,因為在原廠亦有說明:NIASENSOR非常的敏感,因此請盡量遠離一切可能產生高電磁波的儀器,例如手機充電器,電源供應器等等,換句話說桌面最好清乾淨些。如果都已經遠離了,基本線還是太高怎麼辦?



此時請佩戴頭帶者用手觸摸NIASENSOR,讓你的身體當作類似接地的功效來遮斷其他電磁波的干擾,像小弟測試環境因為沒有地方再挪移其它電磁波干擾來源,只好硬著頭皮調整。



嘗試大約六七次後就調整成功了(Calibration Successful),這裡還有個要訣,請盡量放鬆您的身心,處於一片祥和的景象,而且試著用眼睛盯著黃色肌肉波形看,這是為了讓你注意力集中在調整上面,舉個例子,騎車壓山路時,曾有車友說過前輩選擇最佳進彎路線的秘訣,那就是眼到手到,眼睛盯著想要進去的路線,那麼手部會自然轉動方向到眼睛所指示的方向,小弟試過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但其實講白了就是-腰馬合一呃不對,是專心一致。當完成調整後請按下一步(Next)



按下一步後,會來到這個畫面,這裡需要選擇您想執行的遊戲定義檔(Select Profile),例如有針對Half Life 2以及雷神之槌、UT3的優化指令定義檔,如果都沒有的話,只要確定遊戲是用WASD來進行的話,就可以選擇Default W.A.S.D. Keys的定義檔來執行遊戲,選擇好後請按下一步(Next)



下一步後會來到這個調整畫面,這邊是針對肌肉波形的偵測作調整,如果您放鬆後整個黃色線條是平穩且在藍色線的附近,那麼您就無須再調整波形了。這邊有個測試射擊(shoot)的方法,突然挑一下眉毛的肌肉,那麼線條應該會突然往上又跌下,這樣代表您開槍的控制動作也成功了,挑眉的幅度無需太大,這個部份需要您反覆練習來抓到NIA的感覺。完成後請載入(Launch)



按下載入後來到這個頁面,是提醒您在進入遊戲後開啟/關閉NIA的熱鍵是Ctrl+F12,若要知道NIA有沒有動作可以再按下Ctrl+F11,當NIA接受訊號且執行遊戲中控制的命令時,都會發出叮的一聲音效,不過小弟是建議這個不需要特意開啟,因為如果是連續射擊的狀態下,您就會知道這音效很吵了。這邊請再點選一次載入(Ctrl+F11下方的Launch),整個NIA的程式就會縮小到背景執行,若需要再進行調整(Calibration)可以在Windows右下角的快捷列中找到NIA程式。



這個頁面是Brainfingers,告訴您NIA偵測到您的Alpha以及Beta波的狀態,圖中快照的情形是小弟嘗試放鬆身心後,所有的訊號應該都要像這樣逐漸衰減,一但當您緊張或者興奮時,所有的波形可能都會滿載。



這邊還可以再微調NIA偵測的動作強度,以及動作的平滑度、敏感度三種增加您操控穩定性的微調功能,第一項是敏感度(Sensitivity),往右調是加強敏感,往左是沒那麼敏感,第二項是動作(Movement),第三項則是平滑度(Smooth)



而調整完後,內附一個乒乓小遊戲,供您測試一下NIA動作是否正常,這個項目在練習(Practice)內。



你是左邊那方,想辦法控制上下反擊電腦的球,球速會愈來愈快。



這個畫面則是在Game Play項目內,讓您了解肌肉與眼球之間的控制關係到前進、後退、向左、向右的反應,簡單來說,用NIA控制遊戲主角的前進與後退,這個訊號的來源是肌肉的鬆緊與否,與Beta波有密切關係,另外在左右的部分,這個訊號來自於眼睛視角(Glance),可以嘗試往右看往左看,確定L1R1能正確的動作。以上如果都能控制自如,恭喜您可以順利的使用NIA在遊戲中殺敵了。


NIA本體外觀介紹



盒裝是簡約的白盒,純黑色的NIA接收器特寫。



開盒後,這有點像是甚麼禮盒的感覺。



白色上蓋取出後,就可以看到收納完整的頭帶以及接收器本體。



內附有驅動光碟以及使用手冊。



這就是頭帶,具有三個SENSOR,我猜是左右眼的眼球方向偵測,以及肌肉力道強度的偵測。



配戴時,大約在眉毛上方三公分處,左右兩個SENSOR剛好對齊眉毛。



頭帶的接頭是2+1 PIN的特殊接頭,分別傳送三個不同SENSOR的訊號給接收器。



接收器本體,可以說它是黑盒子吧,採用很厚的鋁合金作黑化處理,摸起來冰冰涼涼的觸感。


一端是連接頭帶2+1 PIN的端口。



一端則是USB 2.0 A TO B的端口,還有一顆讓NIA重新啟動的RESET鍵。


遊戲執行


由於只有小弟一個人測試,因此在呈現遊戲免去鍵盤操作的感覺實屬困難,先以拍照代替,待它日能找到類似遙遙的大奶妹在作Live Demo我想會更有看頭。小弟將執行兩款遊戲,一個是NIA有特別優化定義檔的UT3,另外一個則是Call Of DutyWorld At War(中譯:使命招換:世界大戰),兩款皆是第一人稱的打槍遊戲,一個是面對異形以及外星人,在國外頗受好評的UT3,另外一個則是描述真實戰爭改編的二次大戰。兩款在操作遊戲角色方面都是以WASD作為控制的相同方式。



UT3
是個我完全不懂他的故事在幹嘛的FPS遊戲。



簡單調一下遊戲選項後就可以開始了。



Loading
中。



這個時候就可以按Ctrl+F12啟動NIA了。



進入遊戲後,我正在控制主角的走路。



射擊大約輕輕挑一下眉毛就可以開槍。



角色開始移動了,但是NIA要變換視角還是需要滑鼠輔助,滑鼠的前後左右,在遊戲中的視角對應是上下左右,因此若要變換視角僅需移動滑鼠就好。



使命招喚這一套小弟玩的比較有感覺,這裡我選擇的是SOLO模式。



不過在沒有優化定義檔的COD裡面,NIA的控制沒有像UT3來的自如,開槍常常與退後混在一起,當連續射擊時,角色會一直往後退,而且左右也比較難控制,因此大多只能直走跟後退以及開槍,因此有優化過的定義檔確實會讓使用者更好操作NIA


玩後心得


OCZ
這個腦波滑鼠的創意跟概念的確是相當相當新奇又好玩,同樣的遊戲用滑鼠來操作也許會比NIA的反應還快,那是因為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滑鼠超過25個年頭,換到NIA上面,我想使用者需要的還是熟練,除了本身對於遊戲的操作要有一定了解,這樣來上手NIA會較為快速的進入狀況。而一但熟悉NIA的玩法,要殺敵也不會是件難事。現在這套NIA在國內已經開始販售,想要體驗用腦波殺人的特殊感覺嗎?小弟推薦您一定要弄一套來試試看,其中的滋味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不過在理解了NIA的原理後,我們也可以聯想,NIA在不久的未來,是不是可以演變成為完全替代滑鼠的產品呢?(目前在一般Windows下的應用程式仍無法替代滑鼠,是因為遊戲內是虛擬的3D空間,而作業系統仍是2D空間,除非WASD可以先代替滑鼠來操作游標,否則短期內要取代滑鼠仍有困難)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照日期來說,這篇應該就是素人開箱文的第三篇,(2008年1月4日PO在靈異網站)主角是台整機的水冷系統電腦,全套技嘉出品。

老實說我已經忘記是怎麼寫這篇了,我優缺點都寫出來了,反正這篇沒收機器也沒收半毛錢,寫啥沒包袱的。

好像接這篇的動機只是說增加自己的寫手經驗而已.....菜啊。

--------------------------------------------------------------------------------------

魔心來的,技嘉黑魔神系列第二彈魔王『冰魔』簡測

Chapter 1 水冷並不是平易近人的裝備



只要是提到魔這個名稱,向來都是不好的、邪惡的代名詞,但是反過來說也有很厲害,很難纏的意思,沒玩過遊戲砍魔王救公主的老梗,那麼你至少也看過哈利波特的佛地魔吧!?哪一個魔有那麼容易被推倒的?而如果你還是不知道魔鬼的厲害,就請你多上某惡魔討論區你就知道那種把小朋友通通吸光光的恐怖惡魔了!!是的,就是那個邊賊笑還拿把叉子的那個惡魔。



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主角,怪怪不得了,你也可以尊稱它是電腦主機界的魔王,因為這魔王的規格真的-很厲害!且讓我再繼續為您介紹。

而孔子和耶穌都說過:「水冷無限好」!為何會這麼說呢?難道空冷就不好嗎?

錯!空冷玩到好,要飯要到老;但是能玩到一個極限也是能超越水冷的,請參看下圖:



怕了吧,老實說還真的I服了YOU啊!按光碟機EJECT鍵不小心手指還可能被捲入呢!!

當然你並不需要這麼一拜的裝備來讓你的電腦冷靜。這是種宅氣逼人的展現;現在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技嘉貼心的為您著想,把複雜又難以近人的水冷套件『無痛內建』在你的機殼之中了。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承受水冷DIY失敗的代價(沒鎖好漏水、忘記加水、循環不良等各種症頭),所以水冷其實並不算是很平易近人的套件。但是現在,你完全不需要去煩惱這些,因為大廠的技術做你的火力支援,你要做的就只是讓敵人躺下來!!

Chapter 2-技嘉黑魔機二代~冰魔規格介紹

當熟悉的黑喵小貨車送來這台混世魔王的時候,筆者還差一點以為自己是什麼時候無意識的訂購了購物台的電冰箱咧!!

魔王就是魔王,印象中從小到大的魔王一定要比主角高,比主角威啊!!

今天的冰魔也不例外;我的媽呀,好殘忍的機殼尺寸,我可憐小小的寫字台竟然沒有所在可以放,所謂小廟容不了大神,我看我得為它弄個"黑暗神廟"才行!



接著來看一下今天要推的魔王DATAFROM技嘉官方網站):



本魔王採用AMD Athlon 64 5600+ 雙核心臟,簡略介紹如下:



AMD AM2 Athlon 64 X2 5600+(90nm)
 

核心名稱 Windsor
技術 90nm
核心電壓 1.25v
核心頻率 2.8GHz
倍頻 14X
外頻 200Mhz
L1
快取 2*128K
L2
快取 2*1024K
消費功率 89W

CPU雖非AM2系列最威的心臟,也並不是QUAD,但是應該也可以應付目前的遊戲,畢竟以遊戲為主訴求的魔王,並不太需要每樣數字都要破表才行,大廠所追求的是一種速度與穩定共構的表現,我們從本魔王稱號-冰魔就可得知!



在重要的記憶體模組部份,本魔王採用了市場上少見的品牌-Gee Dom,這個算是台灣區市場上比較屬於新生兒的牌子,其實已經在歐美地區深根久遠,但是就筆者了解,這家老牌公司的Know How 幾乎都來自台灣喔,只是在本次測試這兩支記憶體,並不知道顆粒是用哪家的,因為也全部上了Gee Dom的自家Mark了。

外觀上,此記憶體PCB非常乾淨,與人清爽的脫俗,不過筆者還是比較喜愛OCZ那種金屬狂野的感覺,相信對上魔王會更入味。



主機板方面使用自家的GA-M57SLI-RH,技嘉本就是掌握主機板技術的一線大廠,對於這方面的成熟度自然不在話下,不論用料,晶片排列等等均有高水準以上演出;而這片板子採用nForce 570 SLI晶片組,以及支援AMD Phenom™處理器,可說是已經準備好向上提升到四核心的部份。而使用全固態高檔電容的用料,符合歐盟環保規章等,更加確定大魔王的HP以及韌性大大增加,更難推倒了!



想玩好GAME的靈魂,其實顯示卡才是真正的主角!本魔王用上雙GV-NX86T256H,採用 NVIDIA GeForce 8600 GTGPU,以及256MB GDDR3 顯示記憶體,支援微軟 DirectX® 10 OpenGL® 2.0指令集,雖然DirectX 10的遊戲不多,但是這又是一個遊戲影音時代的里程碑,至少先準備了武器才能打仗你說不是嗎?



而且重點是,兩張顯示卡是靜音版的!通常我們聽到靜音版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等於「閹割版」。不過這一點等等下一單元測試的部份會讓您了解「冷而靜、靜而快」的體驗。靜音的重點來自於技嘉本身開發的Silent-Pipe II靜音熱導管技術,此技術值得一書的原因,乃在於開發時即以3D全時運算下的SLI平台為基準,對於導熱效率上下了極大的工夫,達到真正0db噪音的境界。





至於動力來源POWER的供應採用技嘉ODIN GT模組化550W Power Supply,內建14公分的巨扇,可以輕易帶走機殼內的熱氣流。而扇中央的ODIN Logo宣示著本Power的來頭不小,符合Intel 12V 2.2最新規格,黑色鐵網上靜靜掛著技嘉科技Power Supply的銘牌,更添洗鍊實力的風華。全球首創軟體監控獨立電源,可在作業系統內調整電壓等等,非常特殊且便利的設計,讓現在各個用電的電力單元也能由你親手掌握分配,達到更有效率的用電!





說到機殼部分與兩年前的初代魔王-黑魔機非常類似,機殼以技嘉自行設計開發的3D-AURORA為主延伸而來,機殼外部採金屬門開啟,且可上鎖防止他人碰觸開關以及光碟機。金屬門開合處設有磁鐵吸力,金屬門不會隨風亂晃,側邊門板亦有安全門設計,使得開啟機殼的質感大增;一直以來筆者家裡的電腦機殼側板從來都是不關上的,因為一來拆卸麻煩,二來有狀況無法立即檢測,但是此側門不但以透明窗格設計,並且可以使用門把開啟,配合啟動後風扇的藍色冷光、開門的厚重手感,與關門的密合聲,竟讓筆者有種「沒錯是他」註* 廣告的OS,讓筆者一直享受那開開關關的感覺,原本應該是歐系車才有的質感,沒想到現在居然在電腦上也可以有類似感動!!



機殼內部可容納五大七小的設置,對於擴充性來講應該以足,採用免工具拆裝,輕輕一撥,就回復原來的樣子,硬碟設置於下方,也是扣具軌道固定,拆卸不用五秒。


本次送測冰魔配置技嘉的光雕機以及SEAGATE 320G/7200 RPM SATA2硬碟,是目前主流的配
置,要是覺得宅的力量還是不夠,本主機板支援六個SATA RAID,也應該夠讓您「宅到爆」了。



其他重點部位在於「三年免加水CPU液態冷卻散熱系統」。此系統真正肩負起冰魔機最大的重擔-CPU冷卻。您不需為了加裝水冷套件而感到不知所措,也不用再遷就空冷的噪音與之所帶來的灰塵,三年免加水的設計,不用再擔心冷卻水因散熱而流失快速;真正讓您高枕無憂的殺敵!





註.沒錯是他的廣告是一部標榜來自德國科技的車子,它關門聲音的紮實度是賓士等級的。

Chapter 3-冰魔實測

接下來這個單元,將為您呈現筆者一些小測試。

由於3D MARK系列本來要從03開始為您呈現,不過不知道為何0305就是無法安裝,因此只好跳過0305直接來到06的測試。

首先登場的是VISTA內的效能評分。



CPU MARK
的分數



PCMARK VANTAGE
的效能評分



CPU-Z
DATA3DMARK 06的測試。



接下來是把CPU弄上3G,很正常很穩定



不過上到3.2G的時候進系統就出現問題,因而測試不能。

三天後………DAY 3

今天開機後心中突然覺得有種抑制不住又很像燃燒的感覺(很像看完羅莉卡通的萌感),於是決定再度展開"生榨"這顆5600+的行動。

首先正常進系統,先顯示CPU-Z以及SUPER PI 1M的秒數。



接著進入BIOS把外頻調上228*14倍頻,再把電壓加到一拜(板子可調到1.5500V),果然;順利且成功的進系統,而且可以進行測試了。

首先同樣顯示CPU-Z以及 SUPER PI 1M的秒數



秒數明顯從31秒多進步到27秒。果然吃了這個撒尿電壓後既長高又長大,每次考試都得一百分呢!
在來跑跑看CPU MARK還有才剛下載的山德拉2008版本以及3DMARK06



哦哦,山德拉2008因為之前沒測到,所以拿它跟其他CPU稍做比較先,但是至於CPU MARK的分數401分可是超越之前的363分呢(可以說冰魔開狂暴了,STAGE 2變身階段),至於3DMARK 06 總分更是足足多了快一千分啊!!

然後VISTA內建的效能評測,也有進步!



這樣就有動力玩GAME了,首先是魔獸世界,特效什麼洨的幾乎都開滿;除了死亡效果跟三倍緩衝不開以外,連之前沒有開的24位元8採樣也全開。



嗯,FPS平均約340張以上,筆者說這才是86GT SLI的表現嘛。不過提到WOW您一定會說:這遊戲只要AGP6600GT以上就很順了,何需勞煩86GT 還兩張咧?

沒錯!因此基於技嘉以遊戲為定調來設定此台冰魔的硬體軟體參數,故爾筆者決定來個更殘忍測試-那就是執行CRYSIS這套遊戲!

提到這遊戲實在太有名了,能夠好好把特效全開來硬吃它的電腦實在也不多,因而決定來看看冰魔是否能通過這個EA執行長口中所說的電腦硬體殺手之單挑咧?

我是執行CRYSISDEMO單機版本。在安裝好之後直接進入Options內,我是選擇AUTODETECTOPTMAL SETTINGS,雖然冰魔是VISTA版本,心臟夠強的話是可以啟動CRYSIS的終極特效….但是我可不太想看幻燈片



全部跑中等解析度,看過朋友的Q6600+8800GTS 512M也僅是選擇HIGH而已。



遊戲畫面,準備跳傘了。



之後….跳到島上就當機了XD。只能證明AMDCPU很有問題@@,這樣冰魔就不是很威了啊!

所以改測CRYSIS內建的BENCHMARK來測GPU的部份,設定維持全部中等,跑1024X768AA不敢開來測試的結果,得到FPS14-18之間。





在測完CRYSIS之後,對於冰魔的硬體部份感覺還可以在加強些,以此價位的電腦來說,至少也不能差太多。這部份將於下一單元提供些個人建議。

遊戲大致上就先測試這兩個為主,最後來RUNSP2004吧,這就考驗著OC後冰魔的穩定度了,本想就放著讓它跑,然後優閒的用我的NB去上網衝浪了,但是豈料…..



竟然執行到約一分鐘的地方斗大的死掉普字樣就這樣刺眼的在桌面上輕舞飛揚!!!囧冏囧囧!!

媽呀,電壓已經弄成這樣了還是撐不過SP2004,認真的軟體最美麗,故也因此代表OC 3.2G對這顆5600+應該就是極限了,同時說明系統並不是很穩定,套句拳四郎說的:お前はもう死んでいる!(你已經死了)!

回歸現實面,其實筆者個人認為這並不是AMD現階段的強項,即便所謂黑盒版來說,網路上也是X聲連連!因此也請別太過苛求了!

Chapter 4-結論與建言

在測試時還有段小插曲,灌好測試軟體後重開機,竟然怎麼按都沒反應,但是Power有送電,因此合理懷疑是ON/OFF Switch部分有些問題,在打開冰魔的前面板後,居然發現Power按鈕的後方兩條正負電居然快脫落了。



筆者覺得這是廠商可以再改進的地方,因為電線只用一點點「施力康」固定,對於這麼高檔的主機來說;滿遺憾的。而這個瑕疵其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很有可能讓比較沒有硬體維修經驗的User來說,因此而多跑一趟送維修的時間上浪費。

排除掉上述原因後,個人分析的優缺點如下所述:

優的部份:

1
水冷系統內建其中,因為有大廠技術支援加持,且三年內免加水,對於想入門一探水冷世界的使用者來說相對親和許多。
2
極其安靜的系統,官方資料說明低於28分貝,也甚至比我那台陶瓷暖爐還要靜,要不是開機後有冷冽藍光提示,不然還以為機器沒在運轉呢!
3
全鋁機殼質感極佳,內部散熱空間動線規劃優!真正低溫與低噪音的實現!

改進的空間:

1
機殼實在有點厚重,可考慮把機殼尺寸縮小點,對於一般User來說,五大七小常常只用得到兩大兩小左右。
2
機殼前排面板內的開關可考慮別種固定方式,不然容易脫落的缺點不該出現在這種價位的主機上面。
3
可考慮Intel平台,Vista的處理器評分就可以很輕鬆的拿高分,而整體超頻能力又可以往上提升許多!

最後補上一張運轉中的冷光TWINS銘牌吧!



結束一連串魔王推倒的行程後,出副本的我不禁內心有些OS想說:冰魔的內建水冷系統的確頗穩定,但是筆者相信玩家們會比較希望使用I牌四核心(Q6600以上),就算不OC效能也比AMD 5600+好很多,因為真的以目前的CPU來說,Intel就是強多了。而顯示卡亦還有昇級空間,其實兩張8600GT還輸給一張8800GT,實在沒必要組中低階卡的SLI,因為C/P值不如高階卡,而且遊戲相容性也較差,換成8800GT,性能價位比會較符合玩家們的期待值。

其實筆者不太喜歡OC,比較偏愛原始設定值,但是今天的冰魔系統還是讓我想要OC,其理由很明顯,因為我想呈現以這顆CPU來講,不OC沒搞頭,OC完沒擋頭的意思。

希望下次再見到冰魔,會是加強版或者2.0版喔!

謝謝收看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應該就是我寫手生涯的第二篇,忘記是怎麼跟浩鑫搭上線的,應該是高中好同學Calvin牽的線。總之,當時它們要推出兩台G31架構的XPC,需要找人開箱測試,所以變成我初試啼聲的第二刀。

這篇當時是PO在靈異網站,時間是2007年的12月,PO文的那個帳號已經被停權到民國105年好像,所以你用google搜尋大概搜不到了,xf網站以前的備份也都消失了,但我還是可以登入靈異網站,所以在沒有備份資料的情況下,從靈異垃圾桶把文章跟圖片再度撈出來...看來要撈一陣子了,因為被停權以前,我至少在那邊有快70篇的文章...(倒)

攝影器材是棚燈+借來的Canon EOS 400D(當時最新款),後來我從原本的數位相機跑去買350D進入單眼世界了。

------------------------------------------------------------------------------------------------------------------------------------------

筆者的印象中,準系統是又貴又慢又幾乎沒有擴充性的代名詞,可以說僅僅是針對想要一台小型主機的人所開發的產品;不過在筆者實際上收到這兩位主角後,突然感覺科技進步之輪轉快速;筆者那種四五年前的陳腐印象才是該被淘汰的東西。因此,腦中突然有了爆走兄弟的念頭,遂以此為題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又快又不貴的超級準系統!



Chapter 1-前言:鋼砲的由來

談到鋼砲這個名詞,其實是用在車壇上面,對於那種小又快像是砲彈般彈射出去的小車之稱謂,以前是泛指掀背車款,現在則變成形容小又快又狠的意思。而在電腦主機的世界裡,除了早期秉持著「大就是美」的原則外,近年來因為個人化主義的抬頭,與家用電器融入整體裝潢擺設的概念,電腦主機的設計上,也終於走出了全白設定與大大的厚重感;此種趨勢參看大廠所出的家用PC與室內擺設融合的廣告可見一二,用色更為活潑,尺寸愈見迷你;甚至有偽裝成 Player的型態。而此時,準系統才逐漸如雨後春筍般抬頭,強調小而美,ALL IN ONE的機能性成為市場新寵!

不過一講到性能的部份,您大概絕對不會往準系統方向來做考慮,因為優點即是缺點,要小就沒辦法塞入性能套件,要ALL IN ONE 就代表著升級困難。但是時至今日;頂著全球NO1準系統製造商的浩鑫科技,現在推出了以四核心為架構的準系統,也代表著小而快的世代如浪速般襲來,這也是為何筆者會對此次的產品下以「鋼砲」形容詞的由來-夠小、夠快、夠猛、專吃大野狼。今天為您介紹的兩位主角,將改變您以往對於準系統的觀念,小而快而美的電腦,也同時是可以融合於室內整體設計的一員!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那極富質感的金屬機殼&冷冽的外型設計,筆者甚至馬上就決定它在客廳的位置了!!



兄弟倆的外型都很出眾,筆者以前那台PIII準系統拿來比簡直差之千里。猶如XX比雞腿。



外觀讚嘆了好久,接下來的單元將為您介紹豐富的內裝。


Chapter 2-鋼砲兄弟哥哥XPC-Prima SP35P2 PRO 性能諸元


首先是鋼砲大哥哥Prima的性能諸元:

款式:

Shuttle Form Factor

中央處理器:
Intel Core 2 Quad / Core 2 Duo series
with 1066MHz FSB
,Intel Core 2 Quad / Core 2 Duo series with 1333MHz FSB

晶片組:
Intel P35 + ICH9R

記憶體:
4 x 240pin DDR2 DIMM slots
,2GB per DIMM(Max 8GB)
Support Dual channel DDR2 667/800

音效介面:
Realtek ALC888
7.1 channel High Definition Audio
,Support S/PDIF in/out function

儲存介面:
(4) on board 3.0Gb/s bandwidth SATAII
(2) 3.0Gb/s bandwidth eSATA in back panel
(1) UltraDMA 100 channel master from JMicron JMB368
(1) Floppy

尺寸:
325( L ) x 210( W ) x 220( H ) mm

電源供應器 :
400W
Input:100 - 240V AC
Support 80 PLUS
DIMENSIONS:85( W ) x 83( H ) x150( D ) mm

Prima
這名字,有著第一的意味,很像什麼性能車款一定要有個"R"就對了。



雖然對於目前市場來說,P35架構早已不是新聞,Quad四核也並不新鮮,但是能整合到一台小小黑盒子裡面,兼顧性能與便利性還有能保有靜肅低溫的要求實在誠非易事也。

機殼採用金屬拉絨材質,強度比起一般鈑金更為堅固且重量僅有鈑金材質一半不到,針對台灣潮濕氣候特性更加耐抗腐蝕;對於熱傳導性來說也比一般鈑金材質迅速,能有效降低機殼內溫度。

而且在電源供應器的部份,此次提供了400W具有Active PFC,並且通過80Plus認證,這個認證是確認本Power Supply具有80%以上的輸出效率,本來以往我們都會主動把廠商所標的理論值瓦數,自動在往下降個50、100瓦的,但是現在有此認證就可以稍微安心些,也不用再多費疑猜了。此顆由浩鑫自行研發,算是目前筆者所見過最小顆400W 主動式Power supply且通過認證的。



另外也整合了全新的指紋安全機制,對於資料的保護提供七星級的服務。不過經過筆者實測的部份,個人還是覺得並非想像中好用,下一個實測單元會為您揭曉。



散熱的部份這次浩鑫可說是落足本來研發了。全新設計的OASIS(綠洲)熱導管散熱系統,完全覆蓋南、北橋及MOSFET模組上面。





為能有效導出熱能與同時達到低噪音的要求。內建一顆10公分扇肩負起側吹排熱的重責大任,不過此扇如果使用FULL Speed來run的話,氣勢就非常驚人,一整個就是吵。



電源供應器上方還有兩顆小扇負責處理機室內硬碟或者光碟的熱空氣,形成良好的空冷對流率。



背面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基本6-PORT USB2.0介面外,針對以後的趨勢,浩鑫也準備了兩組eSATA端口,提供更強大的傳檔能力(高畫質影音的代價就是儲存空間不斷向上發展,相對的傳輸能力也不能再僅看USB那不足的頻寬)



其次還有個很方便的功能,那就是內建Speedlink高速資料傳輸技術,只要有線在,就能讓電腦對電腦傳輸更方便。




Chapter 3-鋼砲弟弟 XPC – Glamor G31性能諸元


再來介紹鋼砲弟弟Galmor的規格:

款式:
Shuttle Form Factor
中央處理器:
Intel Core 2 Quad
、 Core 2 Duo,Dual-Core,Celeron 400 serial support
FSB 800/1066/1333*MHz support
(*Native support)

晶片組:
Intel G31 + ICH7

記憶體:
2 x 240 pin DDR2 DIMM slots,2GB per DIMM (Max 4GB)
Dual Channel DDR2 667/800

音效介面:
Realtek ALC888
7.1 channel High Definition Audio
Support S/PDIF in/out function

顯示介面:
Built-in Intel GMA 3100 256bit 3D engine with a powerful 400MHz core and DirectX 9.0
Dynamic Video Memory Technology 3.0 supports up to 384MB of video memory

尺寸:
300( L ) x 200( W ) x 185( H ) mm

電源供應器:
250W
Input:100-240V AC
Dimensions:190( L ) x 82( W ) x 43( H ) mm



首先在主機板的部份,與大哥不同的地方在於採用了G31架構的主機板,顯示介面內建INTEL新一代圖形加速 GMA 3100,且總算支援DVI輸出了= ="



INTEL
內建顯示的部份從915晶片時代開始有所改進,不再只是為人詬病的雞肋,也稍微能向3D方向看齊,這點從後來的945、965一直到現在的975我們都可以看的出來,但;即便如此,想要順暢的RUN目前市場主流遊戲,還是很吃力,是較為可惜的地方,下個單元亦為您呈現這部份的數據。



不過弟弟與哥哥雖同屬鋼砲,但是定調本就不同,Glamor一詞具有魅力的意思,哥哥如果是武車,弟弟就是扮相斯文的紳士,給弟弟一顆雙核心的CPU就可以直接擺在客廳肩負多媒體影音機的責任,比哥哥更迷你的機身尺寸,更為安靜的系統(採用新的熱導管散熱,全機只有一顆低速運轉的抽熱風扇)。



不過雖然它的目的是在客廳當成多媒體播放器,但是基本上G31的系統若上了Quad以及一張中階顯卡的話,照樣巴掉一卡車現在市面主流"大"電腦。因此可說是可造之材啊,不過Power可能就不夠力了,只有250W。




Chapter 4-鋼砲兄弟實車非激烈操駕試承篇

1.XPC- Prima 測試

接下來這個單元,將為您呈現筆者的一些小測試,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盡量以呈現原本數據為主。
Prima
系統 :
CPU Intel E6700
RAM PATRIOT 2GB DDR2-800
Display Nvidia 7600GS
(中途歸還,結果來了更猛的8600GT)
O.P System Windows XP SP2 and Vista 32 bit Business

Prima
此次特別強調一個「動態超頻技術」讓您的電腦在系統BIOS下可以更簡單又方便的超頻 (3%, 5%, 7% and 10 %)因此等等將以此為各位報告。

CPU-Z
(未做任何超頻)



P35
主機板



CPU MARK



VISTA
內建效能指標數據



AQUA MARK3
的數據



其次筆者開始從5%使用動態超頻技術,其餘維持原設定。



重開機後動態超頻5%的CPU MARK



重開機後動態超頻5%的AQUA MARK3



重開機後動態超頻7%的CPU MARK



重開機後動態超頻7%的AQUA MARK3



再來要上到10%後開始無法進入VISTA,故測試不能。其實這次浩鑫也提供了手動超頻模式,只要你會算倍率跟加些電壓,把風扇調到中速以上運轉,也是同樣可享超頻快感的,但是筆者這次的重點在於:內建的動態超頻技術,只要一個選項就好,剩下的BIOS自動幫你調配,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愉快的享受超頻速度!

接下來的部份是有關於指紋測試,這部份是先在XP系統測試的故以XP安裝說明為主



非常簡單,下一步and同意授權



再來請選擇要刷的手指指紋,一隻手指指紋要刷10種不同的樣子來認證,跟刷的手勢、位置、力道有很大的關係。筆者是手殘門高手,所以....試很久 = ="



接著要先設定xp使用者名稱的密碼(一定要設)。



完成之後如下,接著重開機時就會要求你先刷卡啦。



重開後刷卡的畫面。



接下來,不知道是筆者愚鈍還是手指指紋不好辨識,總共花了將近快10分鐘才刷卡成功= =”
你會一直看到以下打X的畫面….囧



詢問過友人的筆電指紋辨識系統也沒有這麼難刷,因此在對於辨識的SENSOR或者是程式部份可能還需要浩鑫多加改進。

小結:除了指紋辨識的部份覺得還可以在加強外,其他系統效能的部份以準系統來說都十分讓筆者滿意!

2.XPC- Glamor 測試
Glamor
系統 :

CPU Intel E6700
RAM PATRIOT 2GB DDR2-800
Display Build-In Intel GMA 3100 
O.P System Windows XP SP2 and Vista 32 bit Business

CPU-Z
(CPU同Prima測試,因此僅列出主機板型號)



Vista
內建效能測試,相信我,測四五遍了…筆者我也是第一次測到1.0分,不過應該說是非戰之罪啊!為了測出內建的GMA 3100效能,硬是把8600GT請到旁邊納涼。結果Vista….囧,死在3D分數上面。



不死心在RUN一下3DMARK03,嗯,這分數比較客觀點。但是千萬別因為數字就對內建的3100失望,因為它在影音播放上面仍有一定水準,只能說硬吃3D遊戲不是它的強項。



其實在筆者心中對於Glamor的定位是偏向於客廳多媒體設備,所以下面以播放高解析度影片來測試最重要的影音能力。
可惜筆者手邊沒有攝影設備可以拍下RUN影片的紀錄,單單HD檔案又動輒20G起跳,只好請您先以圖片解渴。
先是BENQ的HD-DEMO





BS
節目的小倉優子



惡靈古堡2




皮克斯的一人樂隊動畫(720P)



小結:簡單的幾個測試下來,Glamor確實在3D遊戲方面可能無法達到所謂順暢要求,因此本來預計要測試遊戲的也打消念頭,改以順暢播放高畫質影音為主,測試的幾個DEMO片皆為高解析度,看圖片僅是證明有RUN過,實際上播放真的非常順暢,尤其以播放日本BS節目來講,並不能只看之前測試分數的高低來決定它的好壞,因此給予Glamor一顆還OK的心臟再配上一顆大硬碟,還有現在便宜到底的2G記憶體,它就能帶您進入客廳內高水準影音享受的層次!

Chapter
5-結尾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又到時候講掰掰。在結束了一連串的測試之後,心中仍有著那操駕時的悸動溫溫餘留,這真的是準系統嗎?撇開CPU、顯卡、記憶體及硬碟不說,觸感極好的機殼材質,設計良好的散熱系統,外銷水準的高質感,讓我覺得它真是以科技藝術品的目標為依歸,也讓我對於以往準系統的概念徹底改觀,雖然你也可以很不削的說:不過就是機殼+Power+主機板嗎?但是我要告訴你,最基本的東西就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今天這兩位鋼砲兄弟卻都能兼顧而讓我有種高貴的享受;不管是整體設計的平衡感,或是小從螺絲位置,大到散熱循環系統等等的精緻度,絕對不是土炮DIY可以有的。



優點部分(兩台共用):

1.
散熱系統真的很優,超低噪音!超高散熱效率。
2.
又輕又迷你,外型更出眾,直接擺桌上或者客廳當做多媒體機實在太合適了。
3.
支援未來處理器之規格,可直上新引擎不用修改線路。

個人使用後覺得可以在改進的地方(兩台共用):

1.
指紋辨識功能希望能更精準的辨識,否則一般人最後也會當作雞肋功能處理。
2.
如果要當作客廳的MCE(多媒體娛樂中心)的話,還欠缺了內建藍牙以及無線網路還有遙控器的功能,客廳位置一般來說我們會比較希望能一把遙控走到底(懶)如這些功能內建就更完美了!

最後感謝您的收看!

 

文章標籤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我在2007年的時候,以網路素人寫手身分第一次撰寫的文章,在這同時,我的正職工作是個販售汽車改裝大燈、HID的國際業務代表。

能寫出這樣的東西,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給予我這樣的機會,卻是業界的ANDY哥與當時電腦王雜誌的文辰祖師爺,讓我之後沒多就斗膽拿著這個評測,以及之後作的EIZO螢幕的評測文章,去到了號稱中國廚藝訓練學院的電腦王雜誌去厚著臉皮請主編BOBO錄用我。

 

很多機會,當把握到手時就不要放開,跟很多部落客或者是雜誌編輯相比,我只是年資大了一點,但是我其實內心明白,自己不太像是個編輯的料子,專業度也不夠,才會寫出這種貽笑大方的文章還沾沾自喜,其實我現在回頭看起來,真是汗顏啊

 

-------------------------------------------------------------------------------------------------------

【鍵盤的爽度決定把妹的速度】

前言-對自己的手好一點吧!

 

電腦資訊設備一日千里,現在滿天都是雙核心、滿地皆是HDMI,講究速度、畫質、影音等的享受,但是你卻最有可能還在使用當初組電腦送的鍵盤滑鼠組,或者是一支299的機械鍵盤,基本上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事情;質感的提升是講求全面性的,當你已經是這種電腦設備主流級高度的配備,卻很有可能在CASE、鍵盤、滑鼠等這些不怎麼起眼卻同屬重要的基本裝備上面讓你整體的FU打了大大的折扣!

因此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這些事情,這是一定要講求高C/P值,爽度的展現等等;來為您的品味加分。而今天端上的兩道菜,就是滿足前面兩個條件的產品,一起來看一下吧:

 

 

主角1-銓茂電子YAHOO!系列 REGINALD KB8100 Multimedia keyboard Organzier多媒體鍵盤[組織者]?

 


映入眼簾的第一印象是:左上方YAHOO!的LOGO,而YAHOOLOGO可不能隨意亂掛,這兩支鍵盤居然都有此本事,可見來頭並不小,背後有雅虎在撐腰的呢!!

 


先從產品的名稱開始說起,每個設計師對於自己的作品,都會有一定的期望跟設計的動機隱含在商品的LOGODESIGN裡面,各種產業的商品亦然,不才在下正好對於設計有所喜好,即便是桌上夾名片兼紙鎮的小東西,也會細心品味設計者的用心,甚至從設計中去追尋、還原當初設計師那最原始的感動,就像品茗一壺熱騰香噴的藍山,香氛、味道的層次等等。不過開箱後,很顯然覺得原廠的包裝誠意可以再多一些,例如多個收線的分隔板與專放驅動的小紙板,不然那熱騰的咖啡,可就涼了一截。

本鍵盤命名為-REGINALD,中文翻譯實在很普通,就是一個人名叫做『雷金納德』,但是其名字的意義是『強有力的領導者』,呵呵,這再也明顯不過,說明它想要拿下週邊設備鍵盤類『LEADER』的地位。

 


Organzier具有「組織者」的意義,看到這您應該滿納悶,一個鍵盤要如何當組織者?這個稍停會為您揭曉。

其次請先view一下原廠的規格:

1.      標準104+ 26鍵多媒體及網路功能鍵

2.      規劃桌面,消除桌面的凌亂,增加工作效率

3.      CD及便條隨手可得

4.      五種電腦程式功能鍵

5.      獲得FCC CE認證

6.      尺寸:502*238*53

7.      相容WINDOWS 98 SE/ME/2K/XP/VISTA系統

看起來非常Standard的規格,鍵盤其實就是要提供這些基本規格,其他有些多是雞肋,but....

請注意看第23點,這可是今天主角的重頭戲。一個鍵盤要如何的能夠幫助您「規劃桌面,消除桌面的凌亂,增加工作效率」以及「CD及便條隨手可得」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藏片片的好所在-跟你的D槽一樣的重要!

 


男人的D槽都很精采,源自於以前金屋愛藏嬌,皇宮必藏妃的道理一般,場景換到現代,每個男人的D槽都有些「不能說的秘密」。不過也有些人不愛藏D槽,通通把它轉換成片片;可是片片總不能大搖大擺放桌上,那怎辦?於是這個鍵盤的重點設計非常好,它可以為你吞下很多東西,可放筆、MEMO紙,名片、光碟片等等,所以這也是它能成為「組織者」的原因,組織你桌面上雜亂無章的東西。常用的小工具,甚至是較小把的螺絲起子,裝機用的螺絲組也可以放進去。而取出的動作就像是打開掀背車的後箱一樣簡單。

不過對於筆者來說,嘿嘿,第一時間閃過的念頭就如同標題啦,我可放進屬於我的「朝河蘭」「光月夜也」等等而且,一般人可不曉得這個機關,「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這樣用途應該是設計者始料未及吧!?不過也因此造就本鍵盤不小的體積,算是另外一個比較可惜的缺點吧!


 

回歸鍵盤該有的質感以及最主要的功能:

 


此鍵盤為薄膜式設計,我實際在使用上發現噪音比處裡的不錯,打字的手感也不錯,按鍵不需太過用力就有回應,變成好似行雲流水般順暢,大L型的ENTER鍵是我個人最愛;此鍵盤按鍵設計是屬於中規中矩型,沒有多餘的按鈕,比例尺也符合人體工學,而附加的26鍵多媒體按鍵,有可以取代滑鼠的上下滾輪以及飛梭鍵、IEOUTLOOK、螢幕亮度、音量、我的電腦文件夾、音樂播放、甚至關閉電源都可以一指神功完成。而這些按鍵在筆者XP-SP2版本下屬於隨插即用型,插入USB後即為HID-KEYBOARD DEVICE,而附屬的多媒體按鍵也是即插即用,但是,鍵盤硬體居然沒有指示燈 囧

  

 

啊,這個對我來說有點要命,因為我切換Num lock以及 Caps Lock 均是靠指示燈來提示我,從小看到大已經很難改變這習慣了,不過在安裝完驅動程式後,才發現原來切換Num lock等的燈號是出現在右下角的快捷列,所以原來還是有指示燈的。猜想設計師是覺得看螢幕的顯示比較不需低頭看鍵盤吧,不過這個對我來說是屬於適應的問題,對於多數user來說,是否能被接受,就端看個人的喜好了。

 

 

心得感言:

在一連串test之後是該下個結論了,筆者對於這把多媒體鍵盤的感想如下述:

優的地方:

1.      創新的設計,鍵盤下面可以藏片片可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IDEA,真行!

2.      按鍵回饋力道很棒,打起字的感覺就像拿絲綢擦屁屁一般,爽啊!

3.      多媒體按鍵均很實用,讓人有一把鍵盤走到底的感覺。

4.      YAHOOLOGO加持,如是YAHOOFANS屬於不可錯過的IT收藏品之一。

改進的空間:

1.      掀背式鍵盤整理桌面雖好,惟底座太輕,車頭太重,須小心掀背後車頭倒下,建議可將底座配重處裡。

2.      既是掀背款,那麼支援氣壓挺桿應屬基本,否則開鍵盤角度不到90度,會讓人擔心鍵盤整面砸下來。

3.      包裝盒內尚有進步空間,可以把驅動及說明書規劃空間固定放置,另外再附個小把除塵刷之類的更能增加質感。

4.      體積稍大,仔細觀察應該可以把鍵盤四周邊框薄型化,有效減少鍵盤面積!

5.      再加個硬體LED指示燈吧= ="

 

 

主角2-銓茂電子YAHOO!系列 Silver Zebra Vioacqua CI-KB-07 Classical Ultra-flat 經典超薄

 


在看過了上一款特殊用途的鍵盤後,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款屬於低調時尚的超薄鍵盤。相較於大哥的宰相肚量,這支「銀色斑馬」顯然與大哥不同風格;首先開盒後同樣可以看到斗大YAHOOLOGO

於正中央上方驗明正身。

 

本鍵盤命名為「銀色斑馬」,除了在選色上面採用銀黑相間做出鍵盤面的區隔感外,個人覺得從鍵盤的側面看過去,會有種斑馬身體線條的感覺,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支撐手部的手托處與一般鍵盤並不太相同,可說是非常另類的人體工學。

 

 

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深深喜歡上這種手托與鍵盤字面同高的感覺,與之前筆者用過的大廠產品甚至有更為舒服快適的愉悅感!

其次再來看一下原廠規格:

1.      流線造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提供舒適且不易疲倦的操作環境。

2.      簡約外觀,提供18組標準功能鍵。

3.      內建滾輪,結構堅固,操作更穩定。

4.      按鍵採兩層UV油墨,SILK-PRINT兩年不退色。

5.      承受超過100萬次敲打的超長壽按鍵。

6.      尺吋:460*192* 200m m

7.      防水設計。

 

其實規格上面是屬於市場流行規格,並無多所突出,簡言之就是,「你有的他也有」啦!但是讓筆者覺得百思不解的是第三點….內建滾輪,這個讓筆者把鍵盤翻了又翻,就是找不到這項神秘裝置,大哥還有個滾輪在鍵盤左上角,但是這支「銀色斑馬」可是找不到咧…..只能解釋成原廠想要做上去,但是又把它抽掉的功能,又或者是中文翻譯的部份出了什麼丁丁般的問題?這就有待原廠去修正了!!

 

 

特色是優點或者是缺點?

古語有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水是不變的,但是因為一些條件下,它可以是幫助的力量,也能是毀滅的力量;用在這把「銀色斑馬」上面,也能得證!

為何會引此古訓而且下此標題?且看筆者一一分析給你聽。

猜想此鍵盤為了手托的部分下了極大的功夫去處理,以致於鍵盤的字與字之間的間距被縮小,上方的F1F12 FUNCTION按鍵與橫排數字鍵幾乎是緊密相接的,但以筆者實測結果,要誤按的機率並不大,除非你是非標準打字架式,這點尚在接受範圍內。

 

 

再來我們看到位於方向鍵上方的Prt ScrScroll LockPause Break以及Page upPage Down等直接打散並且排列緊鄰於ENTER鍵右方,且把Delete鍵放大且直接位於方向鍵右向的上方。如此排列組合可說是十分新穎,且大膽的嘗試,但是消費者很有可能會因此不習慣而抹煞了產品其它用心設計的地方,因為當筆者在打字時覺得右手小指常常按錯Delete鍵與Insert鍵,方向鍵左向與右邊Shift鍵太過接近,雖與筆記型產品的排列類似,但是這種尺寸的鍵盤,似乎不需要為了塞入左右兩邊18個功能鍵而去遷就原本104標準鍵盤的按鍵空間,這也是筆者上述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相信還是有人能習慣,但如此點改進,對於像是筆者這種骨灰級User不諦是種佛心啊!(好吧我承認我有手殘的現象)

 

 

心得感言:

優的部份:

1.      簡約設計風格,清爽的整體設計。

2.      設計極優的手托,打字一整天下來手部並不會覺得酸痛!

3.      有配重過的鍵盤,打字不會頭重腳輕。

4.      最重要的鍵盤指示燈回來了!

 

改進的空間:

按鍵與按鍵之間的排列太過擁擠,部分按鍵甚至感覺上是為了按鍵位置而去遷就整體設計,對於打字來說並無幫助,反而容易誤打。

 

My Choice

其實寫到這邊,感覺上與標題似無關聯,其實標題僅是參考時下宅語,但也並非毫無牽扯:使用此兩鍵盤打字爽又快樂、打字速度變快、與妹妹線上聊天就爽;妹妹爽就會給你電話、你拿到電話就更爽、馬上拿起鍵盤下方的MEMO紙記錄下;真可謂七大武器之首!

回到選擇面,其實個人比較偏好「銀色斑馬」,只要他的鍵盤排列能在更符合打字功學的話!

最後,來個時下流行的「疊疊樂吧」!
 

謝謝收看!

 

註:

1.      銓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YAHOO!產品台灣區總代理。

2.      YAHOO!為雅虎國際資訊。

 

山西慈善作文大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